83歲德語翻譯家楊武能:耄耋之年筆耕不輟
圖為翻譯家楊武能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何蓬磊 攝
中新網記者鐘旖
83歲的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楊武能在德語文學花園耕耘了64年,雖早已著譯等身,他的退休生活卻依然忙碌。日常閱讀、譯本再版、譯文選編……楊武能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談到,其一生都與“書”打交道,與時俱進地為文化傳播助力是他畢生追求。
出生于1938年的楊武能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父母雖少有文化,卻極重視子女教育,“5歲時祖母背著入學”叩響了他的求學之門。盡管家庭條件艱苦,楊武能也從未放下書卷。1949年,楊武能因交不起中學學費失學了,他就白天上街賣卷紙煙,晚上與成年人扎堆上夜校。
圖為翻譯家楊武能伏案工作。何蓬磊 攝
楊武能1957年考入南京大學德語專業,1960年開始發表譯作。至今,已出版《浮士德》《海涅詩選》《茵夢湖》《魔山》等經典譯著30余種,發行量超千萬冊。其中,《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楊武能翻譯生涯代表作,他翻譯的版本在中國總印數已達數百萬。他還是《格林童話》在中國第一個全譯本的譯者。投身德語文學翻譯事業,楊武能先后獲得德國“國家功勛獎章”“洪堡獎金”,以及世界歌德研究最高獎“歌德金質獎章”。
“很多人說翻譯苦,我并不覺得。”楊武能說,把“喜歡文學”這一愛好發展成了職業,自己是一個幸運又幸福的人。做翻譯必須了解外國文化,走進另一個世界,不僅見多識廣,精神世界也隨之充盈。楊武能舉例:“浮士德‘上天入地’,我也跟著去。”
楊武能認為,優秀的翻譯家最好是作家、學者和翻譯的“三位一體”,翻譯作品要有文學的美感,只有這樣,文學翻譯才能成為翻譯文學,成為經典譯作,世代流傳。要追求“文學美”,離不開閱讀的積累。楊武能說,至今他仍保持著每日讀書的習慣,不拘泥于形式,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都有涉獵。“每天讀書是必須的,不讀你(思想)就停滯了”。
80歲那年,楊武能摘得中國翻譯界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高興之余,他為自己取了個雅號“巴蜀譯翁”。他坦言,是為了感恩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
楊武能提到,重慶人自幼習慣爬坡上坎,忍受“火爐”炙烤熔煉,練就了自己強健的身板筋骨,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堅持”在多有曲折的翻譯生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翻譯50多萬字的《格林童話全集》時電子錄入還未普及,全靠手寫。又如,翻譯出滿意版本的托馬斯·曼的《魔山》斷斷續續用時20年。
楊武能笑稱自己也是一名與時俱進的“80后”。隨著年齡增長,他更鐘情翻譯兒童文學、學著多與青年人打交道,“覺得自己心態變年輕了”。
圖為翻譯家楊武能分享自己的翻譯經歷。何蓬磊 攝
談及碎片化閱讀,楊武能說,毋需批判。當代青年人選擇更多了,所以興趣愛好廣泛,這是時代的規律。閱讀不要追求“量”,只要能讀,便是好事。出版界也可多創造條件,讓讀者愿意拿起書慢慢看,比如將“厚重”的書籍制成“口袋書”樣式,方便隨身攜帶。
“生命在于創造,創造為了奉獻”是楊武能自擬的生活信條。為了能更好地傳播文學文化,讓文學財富發揮最大價值,楊武能不斷嘗試新鮮事物,不僅開設公眾號分享隨筆、動態,還與專業的音頻分享平臺洽談譯著的有聲書轉化。
“下一步,我還要再翻譯幾本霍夫曼、豪夫的藝術童話。”楊武能告訴記者,不論83歲、93歲、103歲,“努力”是不能停止的。
相關新聞
- 2021-04-29滬蘇浙皖四地圖書館倡議智慧閱讀
- 2021-04-25新華全媒+|百歲翻譯家許淵沖紀念版系列圖書出版
- 2021-04-25《批評作為一種生活》:文學批評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對話”
- 2021-04-19《世界裝飾紋樣圖典》:貫穿4000年,絕美的紋飾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