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應重視效果
劉江凱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國家、民間、個人、海外各方力量的推動下,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幅度不斷拓寬、程度不斷深入,取得了巨大成績。相形之下,對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研究還比較滯后,存在著對傳播效果評估不足、傳播規律把握不深,對傳播實踐的指導性薄弱等問題,需要從基礎研究和文化實踐兩方面著手改善。
在基礎研究上,應從注重“傳播”轉向注重“接受”。基礎研究不一定直接有效,但可以指明文化實踐最終應該實現的遠景方向和目標。中國文學“走出去”以后,究竟取得了什么樣的接受效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如何判斷中國當代文學海外接受效果?筆者認為有8條核心參考標準:是否有翻譯傳播;是否有多語種翻譯傳播;是否有一定重譯率;是否有一定研究數量;是否有權威研究;是否是文學角度的研究;翻譯和研究是否有持續性(歷史化);研究或者接受意見是否具有廣泛性(國際化)。當一個作家作品同時具備了以上8個條件時,意味著形成了無法否認的客觀國際影響力。
在以上總體格局中,每個作家會形成各自的傳播特點,甚至同一部作品在不同國家也會有較大的傳播差異。這些傳播差異既與海外合作方有關系,也和作品本身的藝術特點有關系;既有作家本人主觀意愿,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對此我們都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從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接受效果來看,存在一些基本的規律性表現。比如:地理格局整體上漸漸形成歐美和亞洲文化圈兩個傳播中心的地理特征,這一轉變意味著當代文學正悄然從邊緣處生長出一種緩慢、溫和但更容易讓世界認同和接受的傳播力量;譯介樣態從本土到海外,從政治到藝術,從單調滯后到多元同步;海外圖書的出版形式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從中國出發”的海外傳播與“從世界出發”的海外傳播重合度越來越高。
在文化實踐上,需要從融合與協同的角度直接著手相關的基礎工程。比如籌建“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數據庫”,組建一支多語種、專業化、國際化的合作隊伍,積累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基礎文獻數據和各類相關資源,就此積極推進與國內外重要研究團隊、高校、部門的合作,努力促成人才、資金、資源形成集中優勢,產生合力效應。這種建立在扎實專業基礎研究之上的實踐性文化工程,一旦完成,將會產生強有力的蝴蝶效應,連通并拉動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方方面面,更好服務于整個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從事文化事業,最需要的是耐心,底座足夠寬大,儲備足夠深厚,才有可能最終看到“一覽眾山小”的風景。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
相關新聞
- 2021-05-06節氣立夏: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 2021-04-29他將讀書這件事,堅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天
- 2021-04-29互聯網上,農民開始寫詩
- 2021-04-29如何做詩歌的好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