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三毛散文獎獲得者安寧: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流浪
圖為安寧。 李愛平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8日電 題:三毛散文獎獲得者安寧: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流浪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兩天前的5月6日,作家安寧“意外”地獲悉自己成為第三屆三毛散文獎的獲得者,與她同時斬獲該獎項的有中國著名作家韓少功等人。
盡管早年前安寧陸續(xù)獲得過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內蒙古索龍嘎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丁玲文學獎等文學獎項,然而這次獲得三毛散文獎,對她而言卻具有特殊的意義。
7日下午,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這位青年作家認為,某種意義上,自己與三毛在精神特質與生命氣息上有相似之處。
安寧說,“很少會有作家像三毛這樣,持久地影響著幾代人的精神世界。對我來說,她的影響不僅僅在于文字,更重要的是生命及對生命的態(tài)度。”
安寧回憶說:“小學五年級,我在校園里撿到一張廢棄的報紙,上面寫著三毛逝世的消息。那時我讀書很少,并不知道三毛是誰,只是被那張黑白的照片深深地吸引。”
圖為安寧的作品。 李愛平 攝
“那是一張自由奔放又風情萬種的臉,與漂亮無關,卻又如此深情,仿佛可以窺到靈魂熱烈地起舞。”安寧對這張照片至今記憶猶新。
然而,三毛真正意義上走進安寧的人生,卻是在她的大學時期。
“讀大學后,借助于學校的圖書館,我全面閱讀了三毛,并真正理解了她短暫又浪漫的一生,理解了她流浪生死的精神。”
安寧認為,在過往20年的寫作生涯中,她逐漸體會到“生命體驗”帶來的寫作愉悅,她覺得三毛用不息的流浪,成就了我們理想中的生命形態(tài)。
出生于山東泰山腳下,博士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輾轉來到內蒙古大學教書的安寧告訴記者,依靠散文集《遷徙記》獲得這一獎項,似乎也暗合了三毛的流浪精神。
三毛帶給安寧的并不單單是對生命的感悟,事實上也創(chuàng)造了她人生中的多個“沒想到”。
安寧說,自己沒想到若干年后會成為一名作家,更沒想到的是,冥冥之中受三毛對生命的啟示,一路向北,最終抵達內蒙古這片遼闊蒼涼的大地。
安寧的作家夢最早出現在初中二年級,“那是一篇忘了名字的作文,被老師拿去投稿,并得到30元的稿費。”
之后的歲月中,安寧的人生節(jié)奏除了不停地求學外,還在不同的城市定居過四五次,更換過三四次工作,更換過外語、文藝學、電影、戲劇等不同專業(yè)。但從未改變過的,是持之以恒的寫作。
“2010年很偶然的機會,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并在這里成了家,還擁有了一位會同時流利地說蒙古語和漢語的7歲女兒。”安寧如是說道。
“呼和浩特之于我而言,是我寫作的幸運之城。”安寧告訴記者,過去的10多年間,她陸續(xù)推出了《我們正在消失的鄉(xiāng)村生活》《遺忘在鄉(xiāng)下的植物》《鄉(xiāng)野閑人》《遷徙記》《寂靜人間》等近20部文學著作,并屢屢摘得各類文學獎項。
安寧認為,“內蒙古這片蒼茫大地賦予我以生命的滋養(yǎng),讓我永不畏懼,一往無前,去探索未知的生命旅程。它是粗糲的,空曠的,孤獨的,它同時又是深情的,富饒的,慈悲的。這與三毛給予我的靈魂滋養(yǎng)如此相似。”事實上,“這片塞外的大地,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個部分,五月剛剛出版上市的新書《寂靜人間》中,就能看到鮮明的內蒙古廣闊大地留下的印記。”
“我熱愛這片廣袤的大地,我遷徙到這里,植根在這里,也愿意為它永不停息地書寫下去。猶如三毛熱愛她的撒哈拉沙漠,并用文字成就了生命的傳奇。”安寧認為,事實上自己是一個熱愛遷徙的人,她沒有太強的一生居于一地的意識,生命的本質是流動的,所有人生行程中歷經的山川、河流、植物、過客,都會融入我們的生命,并在此后的回憶中,散發(fā)出溫潤的光澤,那是獨屬于生命的光澤。
值得提及的是,第三屆三毛散文獎,在最終的評選中,共有26位作家獲獎,而安寧是唯一一名來自內蒙古的作家。
資料顯示,三毛散文獎是以浙江定海籍作家三毛(本名陳平)命名的散文類文學獎項。歷屆三毛散文獎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語作家參與。
“我愿做自然的孩子,赤誠、坦蕩,潔凈,謙卑。我愿用永不停息地行走與寫作,賦予短暫卻又寶貴的生命,以自由和尊嚴。”結束采訪時,安寧認為,這或許是自己此次能夠獲得三毛散文獎的真正原因。(完)
相關新聞
- 2021-05-10巴金200余封家信仿真復制件“入住”巴金文學院
- 2021-05-1033種圖書入選2020年度“中國好書”
- 2021-05-06云直播攜讀者走進契訶夫書房
- 2021-05-06圖書盲盒發(fā)售即“爆單” 你會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