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給了我安慰和快樂——訪作家繆樹德
翻閱收藏的報紙剪報
繆樹德
1940年5月生于永登苦水謝家莊村。中共黨員。甘肅電影學會副會長、甘肅電影家協會理事,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蘭州市作家協會理事,《甘肅工人報》專欄撰稿人。1965年考入甘肅師大中文系。自1981年起先后在《蘭州晚報》《甘肅日報》《甘肅工人報》《蘭州學刊》等報刊雜志上頻頻發表文藝評論與論文。出版文藝評論集《藝苑信步》和論文集《旗下沉思》,出版《西部濟公風顛和尚傳》和《魯土司與大明王朝》等十余部長篇作品。
挖掘本土文化幾乎是每個作家會涉獵到的文學體裁,已過耄耋之年的作家繆樹德也不例外,但是讓人意外的是,他的大部分創作都是退休以后完成的,在本該頤養天年的時日里,他文思泉涌,筆耕不輟,短短20年間竟創作了9部作品,手寫340余萬字,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他卻甘之若飴,他說:“每出一部創作,就像自己的兒女一樣,喜歡還來不及,怎么會辛苦呢?”。從繆樹德慈祥的笑容中,很難想象他經歷過人生的三大悲苦。即便是回憶曾經痛苦的生活,他還是面帶著從容和釋然的微笑。“我自幼家貧,母親早喪,吃苦耐勞乃為生活必然,讀書學習在幼時是奢望。長夜難寐時,爺爺與父親口傳心授的睡前故事便是我最佳的啟蒙教育。”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導致繆樹德9歲才開始讀書,后來的求學之路也斷斷續續,但是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始終沒有停下來讀書,因為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心靈慰藉。1965年8月,繆樹德考入甘肅師大(西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后的他因在農宣隊工作認真吃苦,成績突出,被選拔進蘭州市革委會政治部干部組工作。后因工作積極、踏實、寫作能力突出,于1981年任蘭州市委組織部秘書科副科長。
“創作使人快樂。我的創作生涯始于1981年10月。1980年,《蘭州報》在市委后院的平房內誕生了,我經常為其提供通訊報道。為此,1981年8月該報還聘請我為特約通訊員,給我提供了很好的創作土壤,但我并不滿足于只寫組工通訊,開始想要嘗試影視評論。”繆樹德回憶。
1981年10月,根據魯迅先生小說《藥》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了,繆樹德寫的第一篇影評登上《蘭州報》后,受到大家的贊揚。“那時心中十分欣喜,于是一發不可收拾地頻頻撰寫影視、戲劇和文藝方面的評論稿件。每月不少于兩篇,有時甚至兩篇稿件在同一天見報,當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送到我的手中,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種自豪感和價值感。”繆樹德笑著說。
由于各種報刊上常出現繆樹德的影評稿件。1983年秋,繆樹德被市委領導任命為蘭州市文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并分管劇團、電影和文化市場管理工作。1991年夏天,繆樹德當選為甘肅省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并經常為《新電影》報投稿。1992年8月,繆樹德被調到蘭州市總工會任副主席。除分管正常工作外,還兼任《蘭州工運》刊物主編和《甘肅工人報》“特約撰稿人”。因為突出的寫作能力,1997年8月,繆樹德加入了蘭州市作家協會。在快退休時,他聽從好友的建議,將過去的稿件匯編、出書。
2000年1月,繆樹德的第一部文藝評論集《藝苑信步》在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書收集了我自1981年至1999年近20年來在各種刊物上發表的文藝評論和散文、雜文110余篇,共25萬字。”2000年11月,繆樹德正式退休,然而在文學的道路上他退而不休,越戰越勇。“其實退休后我有更充分的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并繼續擔任《甘肅工人報》副刊部的特約撰稿人。”繆樹德說。 2001年冬,永登縣豬馱山的“李佛爺”鑄造銅像時,需要一本能詳細介紹“李佛爺”的文字資料。在盛情邀約下,繆樹德開始創作。他說:“由于我從小受家鄉父老的耳濡目染,對‘李佛爺’的故事耳熟能詳,加之‘風顛和尚’李福又是繆家的外甥,我便欣然應諾,樂以為書。我認為‘風顛和尚’實際是個雷鋒式的好人,他生前不但是一個佛家、慈善家,而且是個哲學家、發明家、書畫家、旅行家,還是一個專治疑難雜癥的神醫和敢于除惡揚善之勇士,于是我打破民間流傳的《風顛當禪師實行實錄》手抄本的局限,重新‘洗牌’,另辟蹊徑。堅持此次創作既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比生活更集中、更強烈、更鮮明、更具有代表性的原則,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盡量還原歷史真實的李佛爺。于是經過縝密的構思,我給風顛和尚‘制’了八頂桂冠,然后根據這八個帽子按章回小說的形式進行文學創作,經過8個月的日以繼夜,終于寫成了長達30萬字的《風顛和尚云游記》。
后被出版社看中,定名為《西部濟公·風顛和尚傳》正式出版,使一個流傳在鄉間的西部濟公“李佛爺”,堂堂正正地走進了文學殿堂。該書被列為甘肅省“農家書屋”工程,三次印刷。
2004年初,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甘肅米案》電視連續劇,繆樹德發現了一些問題。繆樹德告訴記者:“因為他們對甘肅并不太了解,所以出現了一些錯誤。我除了在《蘭州晚報》上指出其錯誤外,決心和長子繆武文系統研究清代乾隆年間發生在甘肅蘭州貪污案的真實情況,并協助兒子于2005年底創出版了《魯土司與清朝驚天案》,該著作以清朝乾隆年間,蔓延甘肅全省州縣,波及浙江杭州,罪及196名官吏,號稱清朝最大集團貪污案的‘甘肅糧案’那段史實為主線,以當時發生在蘭州地區的一次農民起義為輔線,講述永登魯土司衙門第14代土司魯璠兩次向朝廷奏本,揭開大案內幕的歷史故事,演繹出一部清代甘肅民眾驚心動魄的反貪正劇,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與可批可斬的人物形象。”此書一經出版就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各界的好評,《蘭州晚報》還曾予以連載。著名劇作家、原蘭州市文化局副局長裘詩唐先生閱書后心情激動,奮筆寫出一篇評論。他說:“隴上故事,入書者不多。蘭州地面的事件繹成書者更為鮮見,而連城土司的滄桑歲月以專篇展露,恐獨此一例,實為難得。”初次創作的成功使繆武文歡欣鼓舞,想要再接再厲,為進一步挖掘連城土司衙門深邃的文化底蘊,也為了進一步宣傳蘭州,弘揚甘肅文化,于是父子倆決定再寫兩部《魯土司與大明王朝》和《末代土司》。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6年秋,繆武文突然病逝。這對繆樹德的打擊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也使正在創作中的《魯土司與大明王朝》耽擱下來。7年過去后,繆樹德心不甘,他說:“我老覺得心有愧欠。我不能帶著遺憾而去,我應該完成兒子遺愿。于是,我開始研究明史,廣讀有關著作。如《大明通史》《明朝那些事》《英雄戚繼光》《風雨張居正》《清官海瑞》《傳奇王陽明》等。”為了進一步研考魯土司家史,繆樹德親赴永登縣檔案館查閱了連城魯土司的全部家譜,并參考了《連城土司》《連城古鎮》及《永登史話》《走進蘭州》等書籍,使明代嘉靖前后的歷史和六世土司魯經及其子孫的歷史功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促成了章回小說《魯土司與大明王朝》。該書節選大明王朝中期60余年的歷史事件,通過對連城土司府六世魯經及其子、孫魯東、魯光祖等五任土司為保家衛國而南征北戰、流血犧牲、建立豐功偉績等可歌可泣故事地講述,不但介紹了永登地區當時的名人名寺,而且貫穿了蘭州歷史名人彭澤、段續、鄒應龍等人的生動故事,同時還表述了明代楊繼盛、徐階、張居正、吳承恩、王世貞、戚繼光、海瑞及李時珍等歷史名人、英雄的不朽功勛。此外,書中還揭示了《西游記》和《本草綱目》創作出版的前前后后,并以這些名人的相繼去世而收筆。
繆樹德的文學作品領域寬廣,體裁多樣,有小說、散文、影視評論、詩詞曲藝和民間文學,題材卻大都選自家鄉永登。永登的風物,永登的史地,在他的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呈現,他十分熱愛生于斯、養于斯的那塊熱土。繆樹德說:“雖至耄耋之年,但拳拳之心至今不甘,因為在苦樂人生中,文學創作給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快樂。”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圖
相關新聞
- 2021-05-18《文心雕龍》是中國文章學成立的標志
- 2021-05-18《汪曾祺別集》,“別”在哪里
- 2021-05-18北京書市啟幕 101個活動場展現京城閱讀風景
- 2021-05-18從《汪德邁全集》看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漢學家怎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