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籍猶太媽媽談三孩育子秘籍:特別狠心特別愛

接力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應妮)育兒在中國是一個常熱話題。住房、教育、如何陪伴孩子等等,是中國不少媽媽們見面時經常會聊的內容。那么,這位獨立帶三娃的猶太媽媽成功培養(yǎng)富豪的故事或許能給中國媽媽們一點啟示……
作為一個有著猶太血統(tǒng)的中國媽媽,沙拉的前半生很艱難,三段婚姻給她留下了三個孩子,最終卻都需要靠她一個人來撫養(yǎng)孩子長大。但是,苦難卻并沒有打倒這位母親。曾經的她是一個典型的保姆型母親,無論多忙多累,都不讓孩子動一下手。在移居以色列后,這位母親改變了原來大包大攬的教育方式,將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的教育精華融合在了一起,自創(chuàng)了“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教育法則。
放棄安逸,讓孩子們在戰(zhàn)火中成長
1992年中國和以色列建交,沙拉舍棄了原本在上海安逸的生活,一家人搬家到以色列安家落戶。當時她最大的孩子14歲,最小的女兒只有3歲。

沙拉和三個子女合照資料圖 接力出版社供圖
很多人不理解沙拉為什么這么做,包括孩子們。
而沙拉這樣回答:“盡管我是中國人,但是我身上流淌著一半猶太人的血液。我父親當初逃難來到上海,他生前一直對以色列魂牽夢縈,所以有機會我想去看看。當時我剛離婚,是一個失敗的妻子,但我想做一個成功的母親。上海的生活比較安逸,我想換個生活環(huán)境教育孩子們,于是我?guī)е麄內チ艘陨小?rdquo;沙拉沒有選擇去大城市,而是特意選了一個叫謝莫納的小鎮(zhèn)。
謝莫納鎮(zhèn)是邊境,當時天天打仗。他們住的是很小的屋子,經常會有炸彈落下來。有時候轟炸過后,沙拉還會帶著孩子們出去走走,看看炸后的以色列什么樣。正是明白了和平的寶貴,孩子們才更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初到以色列,沙拉選擇了賣春卷為生。她回憶著上海老人們的做法做成了春卷,并且讓以色列人慢慢喜歡上了這種中國傳統(tǒng)食品。
有一年冬天,正好趕上了以色列的雨季,沙拉凍發(fā)燒了,她強挺著把賣春卷的攤收了,去醫(yī)院看了病買了藥,回來卻舍不得花錢坐車,就扶著墻一步步往家挪。平時大概15分鐘的路程,沙拉生生挪了40多分鐘。到家以后,沙拉躺在床上,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這時大兒子以華、二兒子杰瑞和小女兒妹妹放學回家,他們一看母親生病了,趕緊熬了點大米粥,讓沙拉吃完藥睡下了。半夜沙拉感覺有人在推她,是杰瑞一手拿著茶杯一手拿著藥對她說:媽媽吃藥吧!后來沙拉才知道,以華和杰瑞兄弟倆研究了她的藥,一看上面寫著每6小時吃一次,就自己分好工,前3個小時哥哥以華看著,后3個小時弟弟杰瑞看著。想到兩個孩子在那么冷的寒夜,抱著個大熱水袋給自己看著時間吃藥,沙拉的眼淚忍不住地流了出來。
損失50元,卻讓兒子受益終身
剛移民到以色列,她們全家就被一個小孩子上了一課。那時沙拉一家生活非常艱苦,二兒子靠賣春卷攢下了一點錢,想要給自己買一輛自行車,一個小朋友主動幫他聯(lián)系賣車主。成交那天,那個小朋友收了杰瑞150元錢之后,就去馬路對面把車推過來給了杰瑞。后來杰瑞無意中知道賣車主賣給那個小朋友的價格是100元。這就意味著鄰居家的孩子從中賺了50謝克爾。沙拉說,兒子回來時非常生氣,認為鄰居家的孩子騙了他。
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做錯了事或是吃了點虧,通常都會有兩種反應,一是訓斥孩子“你怎么這么笨啊”“你沒有腦子啊!”二是替孩子出頭,“誰欺負你了,我跟你去找他。”在沙拉看來,家長的這兩種反應都是錯誤的。
沙拉認為,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這個時候家長不應該簡單地給出一個評價,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進行一些教育或指導。
“這個時候我就問孩子,你是不是需要這輛車,如果沒有這個孩子你能不能買到這輛車?”沙拉通過這件事告訴兒子,當別人有需求而你恰好能提供這種服務的時候,就是你賺錢的機會來了,沙拉意識到,每個以色列人都有生意頭腦,學會賺錢是從娃娃抓起的。“我不認為兒子在這件事上吃了什么虧,通過這件事給他帶來的經商經驗,比任何課本的說教都管用。”沙拉說,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關鍵就看家長怎么做了。
這50謝克爾的教訓讓杰瑞一生受用,在他后來遇到商機時,他會更多地進行思考和分析,不沖動、不急躁。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做生意要以誠信為本,不計較眼前得失。
有償生活機制,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在以色列生活時,每天沙拉把孩子們送到學校學習希伯來語,然后自己去賣春卷,等他們放學回來再做飯。
后來一位猶太鄰居把沙拉“罵”醒了。
有一次隔壁鄰居大嬸到沙拉家里串門,看到她手忙腳亂地做好飯,一碗一碗給孩子們盛好,擺在飯桌上。鄰居實在看不慣了,跟孩子們說:“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怎么能像客人一樣看著媽媽忙活也不伸手幫幫呢?”
然后她又轉過頭對沙拉說:“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沙拉恍然大悟,自己以前太溺愛孩子了。之后沙拉召開了一個全家會議,為了調動孩子們的生存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她提出了“有償生活機制”,讓孩子們幫她賣春卷,她相應地給孩子們報酬。
一天孩子們回來后,沙拉發(fā)現(xiàn)老三采取傳統(tǒng)方式向同學零售;老二批發(fā)給學校的餐廳,單個利潤低但銷量大;老大最有意思,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演講,他給大家講在中國的見聞,聽眾需要門票,但可以免費品嘗春卷,所得的利潤也非常好。沙拉開心地看到孩子們在銷售春卷的過程中不僅賺了錢,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會、適應了社會。
在賣春卷的過程中,兩個十來歲的兒子戰(zhàn)勝了自己的膽怯心理,變得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會跟別人打交道了。兩兄弟會把家里的家務全部包攬,而且都很自覺,有時候在繳納水電費或者購買日常用品時,想到能為家庭做貢獻,孩子們心里就有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
在家模擬真實的商業(yè)環(huán)境
為了給孩子們營造商業(yè)環(huán)境,沙拉在家里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在家里吃飯、洗衣服都要給媽媽支付費用。孩子們因此也學會了理財。
在問杰瑞為什么有那么強的賺錢欲望時,杰瑞說媽媽給他們的感覺始終是“家里快要沒錢了”,要生活下去就要全家共同賺錢。沙拉之所以給孩子們造成這種假象,就是把家庭的擔子分給孩子來負擔。就這樣,全家人都被調動起來,展開了賺錢行動。
老大在學校學習了解到猶太移民有安家費,沙拉去一問還真領到了一筆錢。之后老大向媽媽要10%的提成,媽媽想了想就給他了。老大用這筆錢給家里每個人都買了禮物,并用剩下的錢從中國郵購了一批便宜的文具,在學校賣給同學,賺了很多錢。
老二杰瑞為了能攢夠回中國讀大學的學費,上午上課,下午就到市場上擺攤賣東西。他托朋友從中國運來風油精、檀香扇、絲巾等產品。市場收攤后,再幫助攤主搬貨,不僅可以得到工錢,有時還可撿到攤主不要的東西。
最讓老二難忘的還是回中國讀書之前全日制在面包房打工的日子。媽媽讓杰瑞去打工有三個目的:一是賺錢,二是學語言,三是磨練孩子。
小女兒雖然不出去賣東西,但是會在家中為大家準備茶水和點心,并向大哥二哥和媽媽收取費用,扣除交給媽媽的成本,自己也有盈余。
再后來媽媽帶著一家三口合資開了一家中餐館,媽媽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孩子還沒有走向社會,就經歷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處理商業(yè)事務的磨練。
挫折教育,特別狠心特別愛
后來生活條件好了,沙拉也不會放縱自己的女兒肆意揮霍,她曾因為有免費的大麥茶,在女兒16歲生日那天拒絕了女兒點的一杯橙汁,給女兒上了一堂挫折課。她對女兒說:“如果我無限寬容你,你走向社會就會吃大虧。” 沙拉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得非常成功,她把自己的教育觀總結成了七個字:“特別狠心特別愛”——對孩子要藏起一部分愛,愛得更科學,更藝術,更綠色。系列圖書出版后,非常受讀者歡迎,目前圖書已發(fā)行超過100萬冊,而她也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家。(完)
相關新聞
- 2021-07-05如何借助IP讓紅色文化“出圈”
- 2021-06-30《太空一日》 啟迪人生
- 2021-06-21夜空中多了顆最亮的星:送別許淵沖先生
- 2021-06-16北京書市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