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與生命守衛國土的英雄詩篇——讀兒童文學作品《金珠瑪米小扎西》
作者:汪守德(原總政治部宣傳部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
曾有情的兒童文學作品《金珠瑪米小扎西》(希望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是這樣開篇的:在一次高原雪崩中,藏族少年小扎西和父母及家中的馬羊遭到掩埋,班果哨所的巡邏官兵們只救出了小扎西,并把他帶回了哨所。父母雙亡的悲傷處境,心懷對救命之恩的感激,天然純真的少年秉性,以及在他眼中十分有趣的哨所生活,使十二三歲的小扎西迷戀上了班果哨所,并萌生成為一名“金珠瑪米”即解放軍戰士的美好夢想。作品從這樣一個懸念切入,以生動曲折、富于情感和引人入勝的描寫,演繹和展開了小扎西實現夢想的過程。
《金珠瑪米小扎西》是一部表現人物成長轉變的小說。有三十多個官兵的班果哨所,是個相對封閉卻趣味橫生的環境,小扎西的到來更平添了許多糾葛與故事。大家本以為小扎西只是個臨時的過客,沒料到心有所想的他,卻成為一個搬不走的“釘子戶”。盡管小扎西夢寐以求想成為哨所的一員,但小小年紀的他與一個兵之間的距離無疑是巨大的,似乎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他的面前。不過高原的生活經歷已經使他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與生存經驗,而天生的聰明伶俐更使他在哨所有了各種古靈精怪的獨特表現。比如,想方設法在誰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來,不讓向哨所運送物資的車子將自己帶下山,從而在此后大雪封山的五個多月時間里,成為哨所中一個與大伙朝夕相處的編外“兵”。之后他更是以一顆少年好奇的心與幼稚行動處處模仿官兵,在他的意識與行為中逐漸向目標靠近。
《金珠瑪米小扎西》插圖,小扎西在山間牧羊。何毅畫
他與新兵趙照是同住一屋的兩個杠頭,但在交往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眼饞哨所的隊列訓練,無意中練出了比趙照還要像模像樣的軍姿;“偷藝”使被戲稱為“蒸饅頭”的軍被變為標準的“豆腐塊”;奮力捕捉與瀟灑地放生“偷渡”越境的老鼠;因再度擔憂被送下山而在牧民氈房喝多了酒倒在雪地上,官兵們循著他的呼嚕聲將他找到;巡邏中遭遇山體滑坡時,情急之中拉著兩位哨所兄弟向安全的方向跑,使得兩位兄弟得救;由于此次行動立功而被破例特招入伍,興奮異常的他穿上軍裝后在小鎮上轉悠,遇人便介紹自己是“金珠瑪米小扎西”,那份榮耀與可愛可謂溢于言表;當作為只有一個人的兵站站長時,他飽嘗枯燥的滋味,通過堆雪人消磨孤寂的時光;班長劉大強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中壯烈犧牲,給他造成了強烈的內心沖擊,他當上班長后帶領全班戰士鏗鏘有力地宣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界碑。”小說以令人信服的文學描寫,刻畫出了人物發展變化的軌跡。
作品中的小扎西是個孤兒,但在哨所里他不僅不孤獨,反而感受到了官兵們的關切與溫暖。哨長林海平,戰士趙照、劉大強、侯東寶等軍人,都像家人一樣幫助他、呵護他,使他的希望之花在此得以絢麗綻放。在哨所官兵的接納下,在一種近乎人生喜劇式的氛圍中,他從一個外來者一步步融入哨所,受到大伙的普遍認可和熱情鼓勵,并奇跡般地成了一名真正的軍人。哨所仿佛是一座人生的熔爐和一道成長的階梯,又是他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他耳濡目染軍旅生活的一切,哨長的寬容與信任,戰友的團結與友愛,點燃蠟燭的神圣與渴望,危險來臨時的勇敢與堅定,像一條河在他心中流淌,其精神與性格的塑造和提升就是在這點滴之中進行的。作品對這一切的描寫并非是單向度的,而是也寫到了小扎西對哨所官兵生活的影響與貢獻。他雖然年少,但心理和行為仍帶有藏族的突出特征,樂觀、聰慧、堅強是高原生活賦予他的性格底色,這一點與軍人的潛質不謀而合。
作品在文學上的成功與作者的經歷密切相關。他曾長期在西藏部隊服役,對雪域高原的軍旅生活極為熟悉,同時他持之以恒的寫作實踐和豐富的文學經驗,使之對這一題材有獨到的發現和開拓,而且在行文走筆上也反映出駕輕就熟、行止自如的從容和灑脫。他把從高原生活獲得的切身感受和深刻思考,灌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間,使這樣一部篇幅并不算很長的作品,充滿了屬于邊疆哨所特有的細節描寫、主人公獨特的心理刻畫和高原生活情致的生動展示。值得稱頌之處還在于,作品并不僅僅只贊美小扎西,而且表現了哨所官兵艱苦卓絕的奮斗畫面,如趙照患病時以哨所與后方醫生拍電報的交互方式診病治療。對這些真實戍邊情形的描寫,以及軍人用青春與生命守衛國土的震撼性情節敘述,更張揚出邊防軍人默默無聞卻感天動地的犧牲、奉獻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不只是以兒童文學這一體裁形式傳達某種別樣的童趣,還是一部有著厚重承載的可歌可泣、激動人心的英雄詩篇。
相關新聞
- 2021-09-02《夜讀——向美好生活出發》
- 2021-08-24《中國食譜》:敞開嘴,就面向世界了
- 2021-08-24《言他:桐城往事》:再現鄉村不曾看到的風土人情
- 2021-08-02村上春樹的貓,夏目漱石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