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尋源”詩書畫展亮相北京 莫言與20位當代名家揮毫共“舞”
書畫展展標(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大美尋源 翰墨薪傳——詩書畫系列巡回展》正在北京1+1藝術中心一樓展廳展出。這是一次集結當代文學大家、畫壇名家和篆刻專家“跨界”合作的詩、書、畫、篆融為一體的創意展。當代文豪、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吟詩作對與20位當代書畫名家“紙上共舞”。
展覽現場圖片(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記者了解,該巡回展還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北京文華閣書畫院主辦,展出有吳悅石、莫言、楊華山、徐里、盧禹舜、田黎明、紀連彬、劉萬鳴、王德芳、董竟成、呂品田、馬新林、劉罡、趙文江、袁輝、孟慶占、衛德章、韓玉臣、劉子輿、楊曉霖、周南海等國內著名藝術家的詩書畫等作品近百件。展期共13天,自11月6日至18日結束。
展覽現場圖片(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畫因文而増輝,文以畫而雋永。”北京文華閣書畫院副院長陳岳平介紹,《大美尋源 翰墨薪傳—詩書畫系列巡回展》緣起于吳悅石、莫言、楊華山翰墨三人行,三位文學藝術家致力于化古開今,圍繞詩書畫合一的精神追求,詩詞文學與藝術融合的創作理念,在學術上和展現形式上都具有獨特的面貌,帶動更多志同道合的詩書畫名家積極參與,集中體現了本次展覽的精神面貌和藝術高度。本次書畫家與文學家的結合,是繼承和回歸中國藝術本源,開創當代書畫界新風氣,這種嶄新的創作模式亦得到藝術界專家與領導的充分肯定。“通過三人行引領帶動眾人行,這也是國家藝術基金支助該項目的意義和價值”。
展覽現場圖片(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作為展出畫家代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創作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北京文華閣書畫院副院長趙文江告訴記者,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合璧,自古淵源便有之。比如,宋代題畫詩中,就有“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就以書法和文章結合的形式表達不俗的精神追求。
“詩言志,畫抒意。詩畫合璧不是寫意畫回歸,而是中國歷代文人畫中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長于書畫者,善通辭章者,那是大家之標范。”在趙文江看來,本次展覽詩、書、畫融為一體,一方面回歸中國水墨畫與中國漢字相互啟發、促進的歷史淵源;同時,通過詩歌作品看到中國書法、繪畫在文學上的藝術張力,從而全面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跨越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門類的包容萬象的美學價值。
吳悅石、莫言、楊華山《唐人詩意》 68x138cm (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趙文江《漁歸圖》 68x138cm (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作為展出畫家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楊華山介紹,其與吳悅石、莫言的翰墨三人行合作,多是由莫言先題詞的命題創作,由吳悅石補景,再由他補畫人物,故在嘗試創作更艱的同時,也就更有了開拓價值,歷史作用更大,是否具有使命感,但舍易就難,拋棄自己已經習慣了的"娛人和自娛的心態,使作品成為與時代和歷史相銜接,并引導當代人真實情感的藝術創作。
劉子輿《天南海北任為家》74x143cm (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楊曉霖《古誼忠肝圖》68x138cm (照片由主辦方文華閣書畫院 提供)
在楊華山看來,中國畫理應表白中國文化,理應發揚中華人文精神,其蘊含的獨特之美是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史、哲、美,以及書法、文字、金石、碑版諸學之上的美。它不以科學和實證為支撐,它是以中國人的玄哲思想和“與造物游”相一致相匹配的精神產品。
“我認為此次參展的藝術家都具有這種心態,意志與對未來的期望吧。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希望‘詩書畫’創作的模式興旺發達,造福人民”。楊華山這樣說。
作為展出畫家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藝委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吳悅石工作室導師、中國國史研究編修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吳悅石則表示,當下,書畫家應融會貫通,深刻理解中西古今文化的精髓,持一顆通達之心、沉靜之心,認真耕耘,敏求篤行,創作出獨具中國精神的精品力作。
相關新聞
- 2021-11-23長沙最年長古籍修復師 半世紀修書“復活”歷史
- 2021-11-1420余萬種精品圖書亮相2021中國黃山書會
- 2021-11-14《大象的旅程》:關注大象北上事件,它們為什么要出走?
- 2021-11-14商務推出漢譯世界文學名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