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羽漸豐仲冬始
12月7日,作為冬日的第三個節氣,大雪如約而至,仲冬也至此而始。于是,古老金城也在時光流轉中漸入深冬,那天氣的嚴寒不僅掩去了世間嘈雜,更為人們帶去了滿眼的明凈與欣喜。
大雪之“大”為積雪之厚
“時雪轉甚,故以大雪名節”,“至此而雪盛矣”。由小雪到大雪,氣候上的降水量反而減少,為什么還叫作大雪節氣呢?對此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宋英杰有著十分生動的解讀。
“與小雪節氣相比,其盛其大,未必是降雪量的增大,而是降雪的概率增大或積雪的概率增大。”他認為:“有學者認為,可將小雪解釋為初雪來臨的時節,大雪解釋為積雪出現的時節。就如同小寒、大寒之小大,不是形容天寒程度,而是形容地凍程度一樣,小雪、大雪之小大,也非形容降水量之多寡,而是形容積雪之有無。”
“小雪與大雪,最大的區別在于:小雪時,雪隨下隨融;大雪時,雪隨下隨積。”宋英杰說:“雪‘坐住了’,所以大雪節氣,不是降雪多了,而是有了積雪。同樣是降水,只有雪被贊美、被吟誦,而雨、雹、霰都無法享受這種待遇,只因雪如花似玉。”
雪之降臨是對大地的“滋養”
對于雪來說,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還要拼“才藝”。因為,雪不僅“顏值”高,而且“營養”更豐富。據測定,1000克雪水中,含氮化物75克,大約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所以,下一場雪便相當于施了一次氯肥。而且雪會慢慢融化,緩緩滲入,其滋潤作用更溫和、耐久。
“尚未融化的積雪,相當于為越冬作物蓋了一層被子。”宋英杰表示:“在融化時,雪是‘學霸’,在覆蓋時,雪還是‘暖男’。所以,人們喜愛雪,不止是因為它有如花似玉的顏值。這不是一個只‘看臉’的世界。”
“老話說‘大雪半融加一冰,明年蟲害一掃空。’”他用一句通俗易懂的俗語將雪與農事關系之密切描述得愈發鮮活:“雪的降臨,不僅僅是降水相態的變化,對大地而言更是妝容,是護,是滋養,是一種純真的安靜。”
雪是冷暖空氣的因緣
“雪,是冷暖空氣的因緣。”宋英杰有一段十分經典的描述,將雪的誕生詮釋得溫情、浪漫:“有一次,他來這里時她卻沒有守在,他必經的路旁。有一次,她到這里時,他卻無視地,去了更遠的地方。她不在時,他只是風一陣;他不在時,她只是霧一場……”(文中,“他”是指干冷空氣,“她”是指暖濕空氣。)
大雪時節,很夢幻的場景就是在屋里讀書,外面紛紛揚揚地飄著雪,書中自有黃金屋,窗外自有山如玉。
董仲舒在其《雨雹對》中說:“太平之世……霧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條,凌殄毒害而已。”是說霧最好不要妨礙視野,只要浸潤天地即可,雪最好不要壓壞枝條,只要消除害蟲即可。
古時,關于衣著,夸張的說法,是“夏則編草為裳,冬則披發自覆”。御寒條件差,所以人們最畏懼的是“冬日烈烈,飄風發發”。但今人最畏懼的是既“塞望”又塞肺的霧,常常期待能喝上新鮮的“西北風”。
封藏時節,“安形性”“處必掩身”
絕大多數人的小時候,都應該特別盼望下雪。有的喜歡那一腳淺一腳深陷于積雪之中的“親密接觸”,甚至在雪中毫無顧忌地連滾帶爬;有的則喜歡在雪地里嘎吱嘎吱踏雪的感覺,喜歡在毛絨的雪地上寫字……
而諺語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古人認為,到了封藏時節,人也要“安形性”“處必掩身”。起居上,別折騰;衣著上,別嘚瑟。
“我小時候有這種體驗:干雪踩上去是嘎吱嘎吱的,濕雪踩上去是‘pia嘰pia嘰’的。”宋英杰還分享了記憶里與雪相處的美好時光:“又粘又重、很容易攥成團、打雪仗、堆雪人的是濕雪。本來雪花完好,但下落過程中有一小段路溫度稍高于0℃,雪花半融,落地時便是濕雪。”
他說:“濕雪很容易闖禍,壓斷樹枝,壓塌房屋(大棚)等。干雪往往是粉狀的,落地之后很蓬松,風一吹,便很不安分。風雪交加,便成為另一種天氣現象:吹雪,俗稱‘白毛風’。”
“最能使樹木呈現玉樹瓊花般效果的,并不是雪,而是霧凇。”宋英杰還講述了另一種與雪有關的自然景象:“霧凇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過冷水汽就地凝華。其實,它的生成條件比降雪更苛刻:一要氣溫足夠低,二要水汽足夠多,三要風力足夠小,最好還是晴天。所以,霧淞比雪更稀有一些。”
大雪三候:鹖鴠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中國古人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為馬蘭草即馬蘭花,據說也能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腌肉、打雪仗、賞雪景、進補都是大雪節氣的民俗。此時,很多地區的家家戶戶門口、窗臺上都會掛上腌肉、香腸、咸魚等腌制品,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此時恰逢天降大雪,人們還都會熱衷于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賞雪景,其樂融融。
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由此可見,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同時,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內,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也是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總策劃 安希榮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相關新聞
- 2021-12-0621世紀,我們為何讀古詩?
- 2021-12-06作家行走大地,正在拔節成長
- 2021-12-06讀書“十要”:古人的讀書智慧
- 2021-11-16成長的詩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