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與戰鼓》:新聞路上初試鋒芒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 王建設 王怡然 著 新華出版社
安崗,原名安正元,筆名鄭遠,1918年12月20日出生在天津一個大四合院,祖父、父親都是外國洋行的職員。祖父在英國洋行,父親在德國洋行。安崗年幼時家庭富足,生活安逸,但父親卻抽上了大煙,這讓還是孩子的安崗很不舒服,10歲時就想離開家。
安崗的父親前后娶了3位夫人,安崗是其父第二位夫人所生。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姐,還有三個弟弟和五個妹妹。安崗的父親比較有遠見,經常鼓勵子女們要出去闖一闖。
安崗不是循規蹈矩的孩子。小時在家比較自由,小學沒上幾天就不上了,因為覺得老師教得不好。后來上私塾,但私塾老師打學生。有一次安崗被打了,就采取小小的報復,把老師的椅子上弄了一攤水,老師一坐,褲子濕透了!老師很生氣,趕他走。安崗說:“你不用趕,老子不在你這兒待了!”
1933年,安崗在天津法國教會辦的工商學院讀書,這聽起來像個大學,其實是中學。在學校里,安崗和教英文的英國老師博愛考特頗為相得,跟他學了半年英語。但工商學院紀律嚴明,上課不準私自交談,好動的安崗忍受不了,因此常常逃課,跑到附近的鄉村玩兒。
1934年,安崗離開了工商學院,考上了天津的匯文中學。這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學校,氣氛自由而寬松。安崗訂閱了一份英文報紙North China Star(即《華北明星報》),在上面看到了斯諾的《西行漫記》,由此對共產黨的主張,延安的生活,朱德、毛澤東的風采有了初步的了解。
“九一八”事變后,大批東北學生流亡到天津和北平,學生中愛國情緒高漲,匯文中學也受到很大影響。校長劉芳,思想開明,傾向西方的民主自由。訓育主任范紹韓是國民黨員,但思想進步,提倡學生在課余閱讀進步的社會科學書籍,允許學生讀革命理論書刊,不干涉學生的抗日宣傳,并對參加抗日活動的同學在暗中加以保護和支持。在這里,安崗開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參與籌建天津民族解放先鋒隊,對黨領導的社會活動也積極響應。北平“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爆發后,天津大中學校也積極行動起來,揭露國民黨的妥協投降政策,聲討日本帝國主義不斷蠶食滲透、推動華北自治的圖謀,進一步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國熱情。匯文中學也成立了學生救國會,安崗當選為宣傳委員,積極組織參加罷課游行。
在匯文中學,安崗曾聽過天津《益世報》社會服務版主編吳秋塵的一次報告,利用媒體服務社會的思想在安崗心里埋下了種子。對他而言,這可能是最早的新聞啟蒙。在抗日活動中,安崗逐漸認識到了宣傳的重要,做一個新聞記者的愿望在心中萌生。1935年寒假,安崗帶著“寒假做點什么”的問題,給《益世報》的吳秋塵寫了一封信,希望利用七個星期的寒假,到《益世報》當實習記者,以便“看看社會”“發現社會中各種人物的生活、經驗及見解”。信的末尾還附上了一份采訪的計劃。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能如此珍惜時光,有這么強的社會參與意識,吳秋塵對此極為欣賞,他熱情地給安崗回了一封信,支持了這個中學生的請求。
安崗的第一篇稿子,采寫的是造紙學家楊十三(此人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后來參與組織冀東大暴動,走向革命道路,是老一輩革命家,后病死太行山上,朱德等中共高級領導人親自參加他隆重的葬禮)。對安崗采寫的稿件,吳秋塵給予了熱情鼓勵。在報紙的按語中,他這樣寫道:“第一次稿件來了,寫得很不錯。我們覺得他的確是個有希望的青年。同時,希望各個青年都像他這樣做點有意義的工作,來利用這個不短的寒假。”之后《益世報》還陸續發表了他采寫的《東亞毛呢紡織公司創辦者——宋棐卿先生訪問記》《塘沽工人教育的主持人——胡道遠先生訪問記》《雷雨的作者,年輕的戲劇家——萬家寶先生訪問記》等多篇通訊文章。在一個中學生的寒假里,采訪了多個天津的民族工業家和社會知名人物,小安崗表現得老到、內行,絕不幼稚。采訪曹禺時,安崗事前做了準備,提出的問題也頗為專業。他從容不迫,對采訪氣氛和節奏的把握相當成功,期間還不時向曹禺說幾句英語。他的采訪記不僅寫出了曹禺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年輕的劇作家對話劇藝術的理解和思考,而且還將被訪者英姿勃發的風采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益世報》的吳秋塵是安崗走上新聞道路的重要領路人。在采訪寫作方面,安崗深受吳秋塵啟發。有一次,安崗跟著吳秋塵去看慈善家們開設的“粥廠”。他原本以為,慈善家給窮人喝粥,則窮人可以茍延生命,避免倒斃街頭,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高尚的善舉。到了現場才發現,這種想法十分幼稚可笑——粥很少,簡直是杯水車薪!而且在稀粥里面竟然還摻了沙子!這讓安崗看透了慈善家的真面目。他們辦“粥廠”,只不過是剝削窮人后裝裝樣子的偽善!安崗由此認識到,下結論不能只看表面,采訪必須深入到背后,做充分的調查和分析。
除了吳秋塵,時任《益世報》社論總撰的著名政治活動家羅隆基,對安崗的職業道路也有著深遠影響。羅隆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他的抗日社論義正辭嚴,充滿激情,安崗認為是自己學習的精神榜樣。
1936年夏,安崗從匯文中學畢業。這時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國家危在旦夕。一腔報國激情的安崗憂心如焚。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友人請他去威斯康星州上大學的邀請,也拒絕了南京友人請他到中央大學念新聞系的邀請,安崗決心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洪流。
由于在抗日救亡活動中表現活躍,安崗遭到日本軍警的通緝。在黨組織安排下,安崗辭家來到北平,隨同這里的民族解放先鋒隊一起活動。在北平,他認識了山西“犧盟會”領導人薄一波。他決定去山西。1936年冬天,弱冠之年的安崗,單槍匹馬,闖進了娘子關,踏上了三晉大地。(本文節選自《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
相關新聞
- 2021-12-31“景德氣象”的三個邏輯
- 2021-12-31《百萬大移民》
- 2021-12-30徐兆壽《西行悟道》澳門品讀會舉辦
- 2019-05-07為什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