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使命與現代精神相得益彰——我讀《被遺忘的一代》

電影《我們的田野》海報

《被遺忘的一代》
李燕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為一個藝術群體,第四代電影藝術家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銳導演”,是“84、85年電影界的主持人”,是“在歷史的夾縫中奮力拼搏的一代”,是“沒有神話庇護的一代”。正如電影學家戴錦華教授所言,他們的電影創作是“掙脫時代紛繁和痛楚的現實,朝向電影藝術的純正、朝向人類永恒的夢幻式母題的一次‘突圍’”,他們貢獻給影壇的是一種憂傷而欣悅的藝術氛圍,是對現實災難和心靈廢墟的最后一瞥,在對現實的規避中完成了對現實的觸摸。
在現有的學術研究中,對第四代導演的群體性研究較為薄弱和沉寂。其主要原因是,他們活躍在影壇的時間相對較為集中,占據影壇主導地位的時間不長,其藝術功績很容易被忽略和掩蓋。但他們重視繼承中國電影民族傳統美學,大膽學習世界現代電影的先進藝術理論,架起了中國電影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橋梁,完成了中國電影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根本轉變。應該說,第四代導演深入思考并實踐了現代電影藝術創作,是中國電影史研究中不可磨滅、不可跨越、不能被遺忘的重要一環。
日前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被遺忘的一代:第四代導演影像錄》一書,從建構中國現代電影的歷史維度,將第四代導演的藝術創作置于整個國家的現代性想象及文化領域逐步回歸的歷史境遇下,通過橫向對比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清晰地勾勒出第四代所處的歷史境遇,縱向對比中國前三代導演和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不僅闡釋了第四代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和美學價值,還有力地揭示了中國電影的現代性話語起源時期這一代導演難以言說的內外困境。
第四代導演發軔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是中國社會歷史轉型的特殊時期。他們在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大膽探索,鑄就了新的藝術場域。本書作者將第四代導演重新放回“歷史的夾縫”,對比前三代導演的卓越成就,以及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先鋒前衛的姿態,讓受眾感知第四代導演獨特的藝術風貌。第四代導演歷經傷痕、反思、紀實等時代大潮,在前三代導演的發展基礎上,完成了一次以現代電影為美學指向的深刻變革。同時,不同于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面臨的商業誘惑和市場壓力,第四代導演在票房壓力尚未嚴峻這樣一個短暫而寶貴的緩解期內,拍攝出了一批具有人文思想和藝術格調的優秀影片,為中國電影注入了嶄新的時代精神和獨立思考。他們借助對藝術自我的追尋,挖掘人的內心世界,既包蘊著冷峻的現代理性,也充盈著深沉的傳統與溫情。這一切,都使第四代電影呈現出獨特的現代電影精神面貌,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現代電影的內涵。
從整體架構上看,《被遺忘的一代》采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全書上編通過對第四代導演群體的電影觀念的深度闡述,展現了他們對現代電影的熱切追求與電影觀念的自我突破、不斷更新,構成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發生發展的歷史切面。下編則以九位導演為代表性“取樣”,以散點透視的方法展現第四代導演在題材選擇、影像風格等方面充滿時代印記的群體性藝術風貌,以及深層滲透的鮮明的民族品格。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這部以第四代導演集體為“主角”和“群像”的專著,較為全面客觀地盤點了第四代導演的電影觀念和經典之作,幫助我們對這代導演的電影風格、藝術個性形成一次全景式認知,深刻理解第四代導演群體在中國現代電影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地位、成就和價值,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辨析出新時期以來中國現代電影的歷史足音。
本書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思考,通過辯證客觀的眼光、翔實具體的資料、溫度與深度并存的梳理,與第四代導演真誠對話,與讀者深入探討,深情回望了第四代電影導演勇敢的自我突破和艱辛的探索歷程,嚴謹而理性地評說著其影片的藝術價值與貢獻,從而揭示這一代電影人及其創作的歷史脈絡與現代命運,彌補了對第四代導演的學術研究缺憾,讓已遺忘的重新回響,被遺忘的不能遺忘。
由于特定的成長經歷與教育背景,第四代導演被先天地賦予了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深沉的憂患意識。作者以翔實、具體的文獻資料收集為據,細致回望了在思想解放大潮流的時代背景下,第四代導演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逐步完成中國電影藝術本體的回歸和影像文本的確立,以顯著而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歷史貢獻迅速彌合了中國電影的斷裂過程,并以巨大的藝術勇氣在散文電影、鄉土電影、女性電影、西部電影、傳記電影等領域完成了一系列探索和突破,對第四代導演藝術家進行了有力的主體確認。
不容忽視的是,本書采用了群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以中國電影現代化進程為時間維度,作者對第四代導演相關資料進行了溫度與深度并存的梳理,用溫度描述第四代導演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美學價值,以深度挖掘第四代導演群體特殊的歷史境遇和社會責任,深刻地表現出第四代導演對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思考和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強烈憂思,剖析了他們在個人與時代、戲劇與影像、紀實與寫意、傳統與現代、藝術與商業、民族與世界等兩難中的困頓與選擇,為中國電影的當下和未來提供了一個全面而客觀的歷史參考。
本書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作者用感情與理性并存的目光打量和審視這一代電影歷史書寫者,她的態度是辯證且客觀的,書中以不斷拋出“為什么”“是什么”的方式,來思考和揭示第四代導演的文化基因和歷史使命。由此,對于第四代導演這一為電影現代化轉型承擔歷史重任的藝術群體,這些為中國電影奉獻靈感、才華和生命的藝術家,作者既充分贊揚他們的突破、超越與貢獻,也毫不猶豫地指出他們身上所帶有的弱點與局限。而這兩者“一體兩面”的辯證存在,不恰恰是每一代人、每一代藝術家最獨特之處的鮮明展現嗎?
從歷史、作品、作者這三個維度來看,《被遺忘的一代》一書從歷史中讀解出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從作品中解析出深邃的審美密碼與人生況味,作者以赤誠之心去研究歷史,以敬畏之意去考察藝術,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縝密的理性表達,完成了對第四代導演這一特定藝術群體文化生命的思考與探索,并以個性鮮明的導演群像構建了一段立體而鮮活的新時期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彰顯了第四代導演為推動中國電影現代化轉型作出的歷史貢獻,讓逐漸“被遺忘的一代”重回讀者視野。
(作者:陳長旭,系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教師,文學博士)
相關新聞
- 2019-04-19讀《初心與使命》有感:回望領袖初心 堅定使命責任
- 2021-12-23讓奔馳之力延續到無物的荒野
- 2021-12-23在生活現場捕捉詩情——讀詩集《天賜情懷》
- 2021-12-21在生活現場捕捉詩情——讀詩集《天賜情懷》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