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背后的細膩豐饒
法學雖屬人文社科類,卻猶如自然科學,要求概念準確、表述清晰、邏輯嚴密。然而,法學家王利明的《守拙集》說明,冷峻理性的頭腦里可以有豐饒細膩的情思。
這是王利明的人生隨筆集。作為師者,他的人生故事自然是從講壇上鋪展。《“飯碗法學”當休矣》講法律內部專業條塊分割、壁壘森嚴,存在缺乏聯系與綜合的弊病。其實,這不僅是法學的問題,在其他學科也存在,當屬現代知識體系的大問題。于是,又有了《只懂法律而不懂其他的法律人是不成功的》,反對把法律視為一種封閉性的知識,認為任何一個學科都無法單獨達成對人的全面把握,解決人所遇到的全部困境。我揣摩,在“理一分殊”“殊途同歸”的科學認識下,在法律實踐中灌注人文關懷,找到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路徑,應該是王利明一以貫之的治學觀念。
正因此,認識社會、理解人生成為《守拙集》的主線。無論是談人生成長、倫理哲思,還是談家國情懷,或是干脆投入文藝海洋談詩詞鑒賞、讀書感悟,王利明試圖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生活全貌、理解人生真諦、掌握社會規律。
王利明從小有文學夢,是誤打誤撞才走上法學之路。他品讀古詩詞,《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我言秋日勝春朝》《寒山寺的鐘聲》《我輩豈是蓬蒿人》等文章深入堂奧、情思飛揚,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完全沉浸在無我的審美意境中,呈現出非常專業的詩詞鑒賞水平。
“讀書札記”里吸引我的是《人文主義和契約精神——<威尼斯商人>讀后感》,這是一篇法學家撰寫的文藝評論文章。王利明不落窠臼,沒有停留在對夏洛克貪婪無度的批判,而是著重從“契約正義”歷史性認知的角度開展評析,字里行間充盈著對人的尊嚴和權利的關懷,鮮明體現了他的唯物史觀和人民立場。
集子里談人生、談社會的篇章,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出自倫理學家之手:《守拙是一種美德》《感念貴人》《厚道: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弘揚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靠什么致君堯舜》,這些文章都有守正持中、向上向善、開放包容的正大氣象,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方向高度一致。
詩詞鑒賞、讀書札記、人生感悟反映了一位法學家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形式,這種個體人格賦予了他參與起草的法律文本的價值向度和人文底色。王利明參與了改革開放以來許多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纂工作。因對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他兩度獲評“CCTV中國年度法治人物”。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也得到國際法學界的高度評價。讓人意外的是,國外評價比較集中于它對人格權的保護和規范。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教授、民法學家雷米·卡布里亞克(Rémy Cabrillac)認為中國的《民法典》“設置人格權編是非常合理的選擇,這代表了人法最現代的立法成就。”德國明斯特大學法學院教授托馬斯·赫恩(Thomas Hoeren)和律師斯特凡·皮內利(Stefan Pinelli)認為“民法典中的信息保護規定改善了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法律地位,從而在民法典層面提升了信息保護的意義。”歐洲國家是近代民法典的發源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通過法治建設特別是民法典的制定,開始得到西方有識之士的中肯評價,這其中有王利明寶貴的貢獻。
(徐粵春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
相關新聞
- 2022-02-16單霽翔新書《人居北京》還原首鋼園前世今生
- 2022-02-16《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出版 闡釋詩意生命美學
- 2022-02-08《仁者啟功》
- 2022-02-08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人心(新書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