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故事》:讀“中國節”,過中國年
“文化自信和文化尋根,都離不開好的傳統節日故事——那里面往往隱藏著與當代兒童心理共振的密碼。”“中國傳統節日系列”是為3到8歲兒童創作的中國傳統節日圖畫書,系列包括小年、除夕、元宵節、中秋節等16個傳統節日,共16冊,由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創作工作室師生共同創作完成,通過對傳統節日的重新梳理,力求還原傳統節日故事的本來面貌。在畫風上,有顏色和線條較為粗獷的版畫風格,如除夕;有典雅水墨風格,如元宵節、重陽節;有雕刻線條的風格,如端午節;有浮世繪風格,如七夕節;有水粉印象風格,如中秋節;有萌趣漫畫風格,如臘八節;也有融合民間剪紙和民俗畫的風格,如小年;有線條細膩、色澤明麗的年畫風格,如二月二龍抬頭節;有憨萌可愛的風格,如三月三、老人節、達努節;有清新的民族風格,如潑水節、火把節;有唯美風格,如中元節等。
逢年過節一向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大事。老人們盼望過節,因為一家人終于可以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地享受天倫之樂;孩子們盼望過節,因為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簡直眼花繚亂,數不勝數;親戚鄰里也都喜歡過節,在節日中,大家都樂呵呵的,就算有天大的事,也得等過了節再說。
雖然日子總是往前走,節日很快就過完了,生活又回到日常,但是,我們內心對節日的記憶、對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的氣氛、對家的溫暖……這些感受不知不覺內化在我們的精神和文化,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節日之所以特別,大概就在于此。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了解過去,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看待他人、理解現在;對于孩子來說,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豐沛的精神滋養,建立更踏實的內在根基,在成長中更有力量。而傳統節日里蘊含著古往今來無數古人的豐富情感和智慧,通過傳統節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非常適合孩子的一種方式。關于如何幫助孩子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主席張明舟先生這樣說:“(孩子們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尋根,都離不開好的傳統節日故事——那里面往往隱藏著與當代兒童心理共振的密碼。”
《中國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故事(全16冊)》是一套“打通當代兒童與古代先人心靈溝通的秘密通道,實現了民族童年與個體童年的同頻共振,既有樂趣又長知識,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的節日繪本故事。
會講故事的“鳥老師”向華創作文本,有中國繪本“黃埔軍校”之稱的央美繪本創作工作室創作插畫,聯手為孩子們創作了這套洋溢著原始大地生命力的、全新梳理的中國節日繪本。
在收集、整理傳統節日故事時,向華老很注重“取精華去糟粕”,他丟掉老故事中一些固化的陳舊觀念,將古老的經驗用符合當下價值觀的方式傳遞給今天的孩子。以《除夕》為例,在傳統的故事中,“夕”是一個恐怖的獸,人們在年終歲尾,會通過放鞭炮、貼對聯、掛紅燈籠來驅趕它,以免其禍害人間,體現的是一種不友好的對立關系。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將“夕”設計成外形高大、可怕,但內心卻住著一個孤獨膽小、渴望伙伴的小孩的“海獸”。在這個全新的《除夕》故事里,來歷神秘的紅衣小姑娘把“夕”介紹給桃花村的村民,大家消除了之前想象中的恐懼,接納了可愛的“海獸”。從此,原本令人恐懼的除夕夜變成了熱鬧歡樂的吉祥年的開端。
這其中溫暖的人情味,消除了敵意、仇視的關系,既傳承了除夕熱鬧團圓的本意,又賦予其更積極溫暖的現代內涵。
以《元宵節》為例,比較常見的是東方朔和一個叫元宵的宮女的故事,不同的只是插圖。而在這套《中國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故事》中,作者通過重新梳理各種版本,選擇了更符合孩子閱讀趣味的神話版——天帝女兒冒險拯救百姓的故事,通過這樣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將這個節日中關于“善良”的傳統美德巧妙地傳遞出來,讓孩子在聽故事時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接納他人、知恩圖報、分享精神、堅韌不拔、善良、勇敢、正義……這些質樸的情感和美德在這套節日繪本中都被巧妙傳遞出來。這些藏在文圖中的情感力量,正是繪本所獨有的魅力。孩子們會在耳聽眼看的閱讀過程中,收獲到單純說教無法企及的心靈成長。(藍寧)
相關新聞
- 2021-12-27《給孩子的太空指南》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 2021-11-14《看畫小記》:記錄藝術走過生命的痕跡
- 2021-10-12探尋時代楷模的成長之路
- 2021-06-07那些遙遠時空中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