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家小書”:傳統文化點燃青春焰火
2013年我開始接手“大家小書”叢書的策劃與挖掘。經過調研和思考,最后決定把這套書做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為了照顧讀者閱讀的方便,達到普及的目的,我們盡可能選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以白話文為主體、體量較小的作品。2016年我把接手時的40種拓展到100種,并在北京大學舉辦了“大家小書”百種紀念研討會,在市場上推出精裝本,以滿足大眾更高的審美追求。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近青少年
在“大家小書”百種紀念研討會上,有些朋友提出是否能夠根據難易程度為“大家小書”進行讀者的分層。這是我非常猶豫的。作為策劃者我無法把握隱性讀者的層次,例如王力《詩詞格律概要》、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大概是有志于舊詩詞創作者最基本的入門書,但于那些對舊詩詞無感的人來說不啻天書。關于分層的討論,幸有陳平原先生為我解圍,在大會上他直接駁斥了給“大家小書”分層的想法。對于大眾讀者來說,絕大部分“大家小書”都并非必讀,閱讀它們需要讀者的興趣和志向作為內驅力。如果讀者對一個問題感興趣,就可能走得很深;如果讀者沒有興趣,就沒有耐心去讀那些所謂的常識,例如王力《古代漢語常識》、郭錫良《漢字知識》、蘇培成《怎樣使用標點符號》、譚正璧《文言尺牘入門》、白化文《閑談寫對聯》,盡管它們都屬于入門讀物。必須承認:“大家小書”確是小書,力圖普及,但其閱讀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有些教授朋友對我說,他們喜歡閱讀“大家小書”,主要是為了看看學術如何表述,以便給學生講課更生動。很多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話概括出來,真是不容易。這讓我想起大學期間中文系的數理邏輯課,是大名鼎鼎的宋文堅老師主講的。宋老師的課,是在不斷喃喃自語和很淺很淺的比喻之間切換。很淺很淺的開頭,講講就變得每個同學都聽不懂了,宋老師會一拍腦門,用濃重的山東方言表示道歉說:“你們是本科生吧,還中文系的。對不起,我從頭再講一遍。”
2020年是一個重要年份,“大家小書”出版達到200種,涵蓋了更多的學科和地域,品種的確更雜了。正是這一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書目(2020)”發布。在這個經過多輪專家論證的書目中不少作品正是“大家小書”的品種,例如《鄉土中國》《人間詞話》《中國古代的衣食住行》《天道與人文》。依托這個書目,我開始認真思考“大家小書”能否為中國教育做點兒事,便萌生了“大家小書青春版”的策劃。
除了把列入這個書目中的諸多作品集合起來,錢偉長《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李長之《孔子的故事》、朱自清《經典常談》等也上了書目,“大家小書”之王國維《人間詞話新注》是《人間詞話》上佳版本,艾思奇《哲學講話》是《大眾哲學》的初版本,王力《詩詞格律概要》是較《詩詞格律》更為普及的一種,內容大同小異。我一直操作的“大家小書文學卷”包括《朝花夕拾》《吶喊·彷徨》《回憶魯迅先生》《呼蘭河傳》《駱駝祥子》《茶館》《朱自清散文選集》《聞一多詩選》等,同樣鄙人主持的“名典名選”系列還有《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宋詞選》等集合起來,同時增添一些新品種,例如《兒童中國史》等,2021年“大家小書·青春版”上市了40個品種。
前舉“名典名選”系列作為天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增添了一些新的“大家讀”系列,作為主管部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大眾讀本”的部署,今年我們推出了白平《大家讀〈論語〉》、梁濤《大家讀孟子》、郭丹《大家讀〈左傳〉》,即將推出韓兆琦《大家讀〈史記〉》、尹振環《大家讀老子》等。在內容設計上主要包括:導讀、原文選、注、白話譯和解讀,最后又加了“延伸閱讀”。這樣設計的初衷是引領大家讀原著。漢字和文言文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所以大家需要一定的漢字知識與文言文知識才能進入傳統文化之門。
當然,讀選本也是不夠的。陳平原先生說過:“讀書,一定要啃幾本難的大作品。”傳統文化中,往往優點與缺陷并存。教育界有“整本書閱讀”的提倡。讀書,要讀全書。無論是“名典名選大家讀”還是“大家小書”,都只是一個引子,引導我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順著這個興味,去體悟它,然后結合我們的現實情境和世界格局去創造性轉化。
大家才能寫小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無邊的大海,單單五千字《老子》就足以讓人讀一輩子,我們如何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別說這個優秀傳統文化還包括中國風俗制度、中醫養生、古代科學技術等浩瀚的領域了。所以,我們需要一點兒版本目錄學的基礎,我接手“大家小書”,迅速將來新夏先生《古典目錄學淺說》收錄進來。我們未必能記住多少硬性的知識,但當我們需要某方面知識時,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去找。
現在的問題是,網上眾聲雜沓,我們如何確認真知與謬誤?這必須依靠閱讀個體的選擇能力。還沒有獲得這個自主選擇能力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所以,我提出要相信專家,相信大家。這個專家、大家是各自學術領域的專家、大家,未必是媒體上普通讀者最為耳熟能詳的名人、達人、網紅。(作者:蒙木)
無論是“大家小書”還是“名典名選”叢書,在策劃上我都依托相關專家。去年國家社科規劃辦調研提出要為中國歷史普及做點兒事,我便迅速“兜售”自己籌謀已久的一套極簡中國斷代史,以連續為中國通史。我請王子今先生擔綱主編促其事。因為現在學者普遍都是在嚴格的學科體系培養下成長的,專家們各自有各自的領域。我們要求一個專家寫中國通史不現實。記得在戴逸學術館落成典禮上,有專家就提出:現在能夠把整個清史前中后段貫穿起來的人,戴逸先生以外,實在鳳毛麟角了。今天誕生呂思勉、錢穆那樣的人很難。
現在有關于“大家寫小書”的倡導,施行的困難首先在于我們的大學者愿不愿拋開學術語言和學科范圍著述。所以當“大家小書”積極向當代學者組稿的時候,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大家小書”的總序作者袁行霈先生,語言優美,很少用專業術語,但他顧慮“大家”這個稱號,不希望有人說他借編書把自己編成大家。所以袁先生建議:“‘大家小書’編委,一人一本好不好?”
袁先生為“大家小書”當代系列開了彩頭。如何將這個好的開頭接續下去,是一個挑戰,既挑戰我們出版人,也挑戰更年輕的學術專業人士。(作者:蒙木,系北京出版集團“大家小書”“名典名選”總策劃)
相關新聞
- 2022-03-23作家海飛新推諜戰長篇《蘇州河》
- 2022-03-18作家年譜,有著生命溫度的文學史
- 2022-03-15《不一樣的成長》新書發布 冀助力中國家庭了解國際教育
- 2021-11-14周梅森:作家不能在社會矛盾前閉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