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現長征“破譯三杰”傳奇故事 小說《烏江引》用虛實建構文學魅力
作家龐貝在廣州研討會現場展示1933年紅星獎章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中革軍委二局,一個隱秘的存在。在紅軍長征中,正是這個隱秘的存在,屢屢破譯國民黨軍隊密碼情報,為一次次突圍起到關鍵作用,長篇小說《烏江引》正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寫就。“紀實與虛構的交響——長篇小說《烏江引》研討會”日前在京穗兩地以視頻連線方式同步舉行。
《烏江引》呈現的是長征史詩的另一個傳奇,一支鮮為人知的秘密力量——以“破譯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鄒畢兆為破譯主力的中革軍委二局。他們利用早期無線通訊技術偵收的敵臺信號,幾乎成功破譯了國民黨軍的所有密碼情報,為紅軍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圍、絕處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國民黨軍對紅軍的情報卻一無所獲。這是人類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情報戰孤例。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從紀實與虛構融合的角度對這部作品的文學性進行了深入解讀和闡釋。專家們一致認為,鑒于題材的稀有性和特殊性,這是一次具有“超高難度”的創作。作家龐貝迎難而上,在小說主題、結構、敘事、人稱和語言諸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使得小說文本呈現出很高的文學品質。這是一部既有歷史的現場感,又有文學審美的莊重感的長篇小說力作。在紀實與虛構的關系處理上,在“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上,此作對于當今文學創作,尤其是對于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評價,長征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歷史的富礦,一個精神的富礦,也是文學的富礦。對比長征的偉大內涵,文學呈現的還遠遠不夠。《烏江引》可以說是交出了比較獨特的文學的答卷,是中國文學、中國作家向長征這個偉大題材的致敬。
這部小說分“速寫”和“側影”兩部分,前者是軍委二局匿名者的戰地筆記,后者是今人對這段秘史的艱難尋訪。小說用這種虛實相間的復調筆法再現歷史,巧妙勾連起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整個二十世紀革命史。
“‘紀實與虛構的交響’,這個表述能夠抓住這部作品的魂。讀者對紀實的閱讀期待是,作為親歷者,這個事我見過,你們相信我就可以了。但是龐貝在書里,非常高明地在第一部分《速寫》用了‘我們’這個人稱講述。雖然是虛構,但是作者寫作技巧很高,成功把讀者帶入。第二部分《側影》,通過考察把一些真相打撈回來還給讀者,這是紀實。兩部分構成交響,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如此分析。
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教授看來,對于《烏江引》這樣一部風格獨特的作品,不必沿用固有的關于紀實和虛構的概念來定位,“這是文體上的突破,作者打破了虛構和紀實的概念,讓我們看到小說一種新的功能。我更愿意用‘還原’這個詞來理解龐貝寫作的目的。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即便在史料中看見‘軍委二局’這幾個字,也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名詞。龐貝要做的是一件還原歷史細節的工作。”
“讀到第二部《側影》眼前一亮,它升華了前面部分。《側影》里面有類型小說元素,有非虛構元素,有懸疑的東西在里面,虛實相間,通過多種文學類型結合,把這部小說的審美提到了更高的高度,這也是龐貝非常重要的嘗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在分析作品文體創新的同時,也談及《烏江引》的技術意義,“我們關于長征的書寫和想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有特色的、有個性的、有力量的書寫更是非常罕見,《烏江引》為當代文學寫作關于長征的想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完)
相關新聞
- 2022-03-28《許倬云十日談》:90年人生思想之總結 回應這個時代的關切
- 2022-03-23《夢見》:一海情瀾從頭看
- 2022-03-22早期《詩經》的形成與編纂
- 2022-03-21《文脈》:讓文化歷史靈動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