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演繹節氣文化之美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系列晚會春分篇中的舞蹈《春茶意暖》劇照 出品方供圖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系列晚會春分篇中的舞蹈《盼春織》劇照 出品方供圖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開始關注中國傳統節氣文化。歌舞融入山水、穿越古今時空、融合流行元素……多檔節目各顯神通,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節目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挖節氣文化內涵,為觀眾奉上了一道又一道充實有趣的文化盛宴,讓現代人重新感受到古老的節氣文化之美。
融入自然,喚醒節氣儀式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與自然界的物候變化息息相關。讓現代人重拾節氣文化,意味著需要讓日歷上標注節氣的蠅頭小字與大自然和人們當下的生活重新建立聯系。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系列晚會春分篇序幕《春分無限》,講述了片刻不離手機的現代青年意外走入自然春色的奇妙經歷。整臺晚會遵循節氣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的創作原則,拋卻華麗的燈光特效,以天然實景拍攝和簡約低碳的舞美,盡最大可能展現節氣文化的天然之美、中華文化的留白之美。柔韌曼妙的《春茶意暖》、正氣浩然的《劍器近》講述了春分“陰陽相衡”的和諧,《盼春織》的杭羅文化、《晴春蝶戲》的越劇文化、《聽見江南》的青瓷文化、《千手觀音》的春祭文化呈現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實景群舞《海絲新語》、歌曲《相信》表現了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
晚會采取宋代簡約雅致的視覺風格,在內容上囊括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了中國文化中敬畏自然、與時偕行的特色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晚會獲得同時段第一的收視成績,登上多個社交平臺熱搜,引發不少觀眾的共鳴。“真的忽略節氣之美很久了。想起小時候爺爺春分時帶我去放風箏。”有觀眾在社交平臺寫下這樣的感觸。
創新手段,深挖節氣文化內涵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古老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電視節目而言,向青少年普及節氣文化必須采取更巧妙、更有趣的敘述手段。
一些電視節目結合流行元素,吸引年輕人關注節氣文化。如山東衛視的《二十四節氣風物志》融合當下流行的國風歌曲和戲曲唱腔元素,聯合“網紅”416女團成員朱鹮,用趣味性十足的“游學記”形式,展現畫春牛、豎雞子、放紙鳶等春分習俗。嬌俏靈動的少女、憨態可掬的貓咪、充滿奇幻色彩的腳本,讓短視頻呈現出豐富內涵。
而河南衛視打造的“中國節氣”系列節目,用貼近時代生活、充滿趣味和新意的講故事的形式,為觀眾講解節氣文化的內涵和寓意。節目采取簡單的短片形式,每期時長約10至15分鐘。開篇的《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風格明快,格調詼諧。故事中,最早記錄“二十四節氣”的西漢淮南王劉安穿越到現代社會,與小男孩劉一旦相遇,還幫助他完成了一場“艾火令雞子飛”的科學實驗。短片用充滿趣味性的情節,將節氣文化蘊藏其中,讓觀眾在莞爾一笑的同時,收獲春分“雷乃發聲,四陽漸盛,萬物復蘇,五谷生長”的時節之美。節目在多個網絡平臺播出,擴大了在青少年觀眾中的影響力。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系列晚會春分篇的主創人員說:“我們發揚傳統文化,不能忘記節氣。希望從春分開始,在春、夏、秋、冬各自有一場晚會,將節氣深耕到觀眾心中,把節氣過成節。”用電視節目做引,讓觀眾再次看到歐陽修筆下“四時之景不同”,再次發出“而樂亦無窮也”的美好感慨,真切體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可謂一種全新的中國式浪漫。(記者 黃敬惟)
相關新聞
- 2022-03-30《讀者》還是那本《讀者》嗎?
- 2022-03-28東西問 | 哥舒璽思:荷蘭語《紅樓夢》翻譯為何歷時13年?
- 2022-03-28《心居》:不同的女性,有機的圓融
- 2022-03-25改革創新是“爆款”頻現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