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蘊于生活的歷史感
巴爾扎克曾說,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詩人,就應該總括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應該成為他們的時代化身才是。近讀王法艇的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中國言實出版社),讓我想起了這段話。
詩歌是以“點”的極簡形式,從一個局部、一個側面來反映世界,傳達精神。但這些“點”,不是無根的孤立個體,而是歷史長鏈中的一個環節,是逝去時空形象的記憶留存。這就要求詩人能由點及線,點中有面,面中留史,從總體去把握和表現歷史意識,將歷史意識灌注于一個個意象,讓字里行間散發出穿越時空的文字光澤——這即是作者所傳達和讀者所意會的歷史感。
“芝麻開花,芝麻開花/母親和大地一起,默念真經”“芝麻和母親結拜姐妹/和母親攜手繚繞炊煙”“芝麻開口唱歌/它的歌詞只有升調/只有卷舌音才有的婉轉”,于是“母親在村口迎接芝麻開花的歌聲”。這是被用于詩集名的詩歌《芝麻開花的隱喻》中的詩句,該詩獨辟蹊徑,用一種植物勾連起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社會變遷。芝麻在貧瘠的土地上努力生長,綻放出令人心醉的花朵,象征祖國的光榮與夢想、豐收與希望。通過個人經歷和民族意識去感知、體驗歷史,是王法艇詩歌創作的特色。
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多是政治抒情詩,立意恢宏、意象紛紜,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其中的《春天,萬物在陽光下純粹》《七月,從閃電中淬煉出更璀璨的光芒》《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夢想的唱針轉動中國》等作品,傳達出濃重的歷史感。德國詩人讓·保爾有個更為細膩和精致的說法:“史詩敘述歷史,抒情詩感覺和體驗歷史,史詩表現從過去發展起來的實踐,抒情詩表現現在的感覺。”王法艇的詩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意象—意境—意蘊”的情理結構,通過典型意象的連綴,汲取詩歌傳統中的精華,以細膩筆觸調用綿密意象,繪制出一幅幅精彩的歷史畫卷。
《一朵花撐開了中國》聚焦“一線輕飏的春風里/一朵花撐開了中國”的詩眼,描摹冬去春來之際,天地之間辭舊迎新的面貌,諸如冒出新芽的柳枝、靈巧婉轉的鳥鳴以及春色里風塵仆仆的行人。春日花開隱喻著新中國的成立,而這些朝氣蓬勃的景象亦是歷史大變局的象征。《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巧妙地選擇“向日葵”作為觀覽祖國大好河山的視角,跌宕起伏的山河、拔節生長的莊稼、成群疾飛的雨燕,這些美好的景致都在訴說著新時代中國的莊嚴巍峨與絢麗多彩。《王家壩:每一寸壩體都是祖國的堅強》圍繞“一座大壩蓄滿一段歷史的養分/就是一個民族蓬勃昂揚的劇情”的主旨,體現王家壩抗洪搶險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從一朵浪花看歷史長河的奔流,由一草枯榮觀社會興衰的變遷,可以說,王法艇的這部詩集較好展現了詩歌“以點見面”的獨特魅力。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優秀的史詩總要表現現在的感覺,并通過當代把過去與未來聯系起來。通過承載著中華民族革命史的紀念日,詩人用歷史的眼光去觀察和感受現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歷史的因素。在“八月”,他說:“八月崔葦,我想起流火南昌的色澤/如深秋夕下收緊的古松/在一城雷暴的醞釀中/撬開光明的人”“此時,我的祖國和母親/是那樣殷勤可親,舞姿優雅/祥和的陽光紛紛揚揚。”且看“十月”里的吟詠,“從十月開始,中國就進入創作期/她需要一部史詩祭奠翱翔的英靈/她需要小小的蟲子吟詠,細雨合唱/她需要寓言和種子,傳播無數的愛”。在歷史的觀照下,現實深化了,像多面晶體一樣有了立體感,顯得渾厚凝重。
歷史感與現實感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歷史感從現實出發,又回到現實。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詩人以“束發,白衣,護目,和凌厲的風一起/在逼仄的空間望聞問切”“每一個戰士都有側身仰望的靈魂”禮贊逆行者。“戰士/從名詞升華為動詞/驕傲翔舞,頑強搏擊”“人民功臣的勛章在盛世綻放光華/祥和的世間有節奏叩響禮贊”……詩人走出書齋,用一片赤誠之心在詩歌里記錄重大社會歷史現實,挖掘深蘊于生活的歷史感。
“一個名詞的內涵寬過故土/舊歲河山,在深紅的景深里漫延/灑落的血和火星,最終成為碑文”,這飽含情感的詩句說明,“情”不僅是詩歌的生命,也是歷史感的血肉。歷史感如地層深處的潛流,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只有用對歷史命運的關切之“情”來推動和傳達,這種抽象的東西才能顯化、具體化,使人意會領悟。
歷史感是衡量一個詩人敏銳性和洞察力的內在尺度。在當今詩壇,王法艇詩歌中所呈現的“歷史感”,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值得我們注意、思考和研究。(任志峰)
- 2022-05-19《敦煌守護人》:展現敦煌守護人的心靈史詩
- 2022-05-19以鮮活細節刻畫建設者群像
- 2022-05-16《重生》:散落而不滅的紅色星火
- 2022-05-16《六千里運河 二十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