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那些風趣的藥香故事

真正的好書,原本就沒有畫地為牢的年齡壁壘。
近日,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引發爭議的事沸沸揚揚,看了看自己眼下正讀得津津有味的《讀成語學中醫》,想到,也許這也可以算是一件送給少年兒童朋友的禮物。
但凡會說中國話的人,無論是否上過學,也無論是否識得字,隨口都說得出幾個成語來。譬如低調自謙者,明明自己餐桌上豐富多彩,也要說是“粗茶淡飯”;告誡后人謹慎言行,張口就來了一句“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描繪一個人精神頭不佳,會說成是“瘟頭瘟腦”;說一個人老而不衰、勁頭十足,則是“返老還童”等。這都是我們身邊的成語,完全信手拈來,左右逢源。成語是人們在文化中彼此熟悉和認同的密碼,幾個傳神的成語蹦出嘴,不說口吐蓮花,起碼也增添了幾分色彩,平淡的話也變得有滋有味兒。
中小學生寫作文,若能精準運用好成語,那么文章就會文約意豐,語感頓增,顯得氣韻生動而古色古香。作文中如將妙手偶得的成語恰如其分地散布到自己的文章中,會像夜空點綴了一個個星座,這樣星光燦爛的學生作文文本,還能不讓批閱的老師叩案叫好?
我讀的這套“趣讀成語學中醫系列叢書”,誕生的背景是這兩年讓地球人都同病相憐地投入的新冠疫情抵御戰,一個個少年學子也曾有學園不能返、戴著口罩望窗外冷清清的馬路發呆,他們明顯變得心智成熟了許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仿佛隨風潛入夜的好雨,滋潤了他們的心靈空間。似乎從來就沒有這么好的向一代人推薦親近中華醫藥的機緣,也似乎從來就沒有這么好的鼓勵孩子們學好成語的契機,二者相輔相成,水到渠成。
聯想到教育部近日正式頒發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要求今秋開始每個中小學生都要學會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禽……讓孩子們通過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適時親近傳統的中醫原理和知識,這難道不是心有靈犀的提前瞻望而英雄所見略同嗎?民諺有“秀才習郎中——一看就會”,說的正是這種于閱讀中增添能力的道理。
平時我們難得注意到,一些耳熟能詳的普通成語,居然背后有如此讓人驚艷的豐富干貨,上述的一些成語,個個都彌漫著先民的智慧和醇綿的藥香。加上文中阿松輕松調侃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歷史,會享受意想不到的笑點,聯想不絕。如說“良相”與“良醫”的關系,從千年前的觀念敘說一下子跳回當代,調侃考公務員在那個時代也是妥妥的第一選擇。說宋太祖趙匡胤對醫學感興趣,練得了一手針灸的絕活,會在當今混一個“醫師資格”,讓人忍俊不禁。至于人類疫情中醫者仁心的“逆向奔襲”等描述,在書中許多成語故事中皆俯拾即是,撒得開,收得回。站在當代的岸邊,眺望遠古的海洋,看潮起潮落,波光云翳;如若自己有興趣,甩桿出去,立馬就可釣得一尾活蹦亂跳錦鱗來!
書中的每個故事,都配有卡通風格的漫畫,形成文圖映襯、圖文并茂的閱讀氛圍,非常適合小讀者閱讀。我在翻閱過程中,就經不住誘惑而手癢,在書中一連涂鴉了幾幅圖畫,有臨摹,更有出新,不得不搖頭嘆自己成了老頑童。
其實,從學到老活到老的為人天性來說,真正的好書,原本從來就沒有畫地為牢的年齡壁壘。能讓一個上了歲數的成年讀者在閱讀中返璞歸真,童心難泯,某種意義上,不失為對該書成色的檢閱和點贊。(劉放)
- 2022-06-14《裝進書包的秘密》:講述少年成長勵志故事
- 2022-06-13《極簡中醫史》用漫畫講述中醫故事
- 2022-06-02我們的植物朋友
- 2022-05-24青春期性教育:在孩子可能跌倒的地方扶起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