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都江堰舊痕新影——讀凸凹詩集《水房子》
張媛媛
詩人凸凹的新作《水房子》是一首獻給李冰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4000行長詩。這部長詩由72首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的短詩組成,結構靈活、精巧而復雜。除序詩外,全詩以“水”和“房子”作為兩條并行不悖的線索,“上游”“中游”“下游”與“房基”“房體”“房頂”一一對應,函數般嚴密巧妙,建構出一個嶄新的“定義域”。這首長詩的構造不是一板一眼的枯燥堆砌,而是不拘一格的精心建筑。凸凹并不刻意講求對稱,單詩的篇幅有長有短,詩行的外觀錯落不一:時而一句詩是典雅的文言短句,時而兩行詩是詼諧的蜀地方言,時而整節詩如洋洋灑灑的抒情散文,時而單首詩似玄妙詭譎的神話傳說。這些詩行隨心所欲,伸縮自如,盡管個體風格迥異,但每一句都能融入所屬段落的整體氛圍,每一段詩也構成所屬單首詩的有機部分,每一首短詩又恰到好處地鑲嵌于整首長詩的統一布局之中。這種環環相扣的作詩法,將看似散落的片斷連綴成章,呈現出百川入海般的聲勢。或許,詩人正是在對流水的觀察中領會并確認了這一點。
在序詩中,凸凹事無巨細地描摹了“水房子”的建筑過程。這座“水房子”構成了一個飽滿、流動、莊嚴并且無窮無盡的神秘空間,它是被抽象化的都江堰、李冰祠、川主廟,乃至整個天府之國、巴蜀大地,它也是被具象化的歷史書寫、詩歌技藝與文本空間。詩人不厭其煩地耐心羅列、細細描摹,呈現出“水房子”的滴水不漏、無懈可擊,它建于水筑的地基、使用的一切建材都是水,所有的建造工具也是水——水的千姿百態、變幻無常,恰好提供了不同形態的原料;水的兼容并蓄、包羅萬象,則讓一切連結完美契合;水的波光瀲滟、婀娜多姿,為之雕梁畫棟,平添裝飾。毫無破綻的“水房子”,是圓融、完美、至高無上的理想模型,它以水的純粹、水的包容、水的良善、水的真實發出呼喊——“整座房子容不下一顆鐵釘銅銷的虛構敘事”。
《水房子》充分闡釋了水的詩學。凸凹認為,水是萬物中最有詩意的物質。水的特性與詩歌極為相似。作為生命的源泉,水既柔情又危險,既質樸又玄妙。有鑒于水與詩不可分割的天然姻緣,詩人堅信“選擇了水,詩沒開寫,便已成功一半”。以水作為全詩的核心意象無疑是最優解。首先,這首長詩致敬的是李冰,他與水有不解之緣。李冰提出“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方略,以石犀鎮水、以魚嘴導水、以堰壩治水,率領蜀郡民眾鑿山開峽、筑堰砌堤、疏浚河道、開渠引水,建筑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防洪減災、灌溉良田,變害水為利水,變無水為有水,造福后世,千秋萬代——“時間上千年、上千年證明:你的命,水的命/都在一種水里活著。”(《有一種水》)就連他的名字“冰”,也與“水”息息相關。此外,“水”一直是中國哲學的關鍵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與水卻在互樂。”(《上山的水》) 孔夫子的“樂山樂水”在詩人凸凹的重新釋讀中,去掉了人的凝視,只余山水的互動——水是樂山的仁者,山是樂水的智者:“水導引山,導引萬物。/水的前進教育著山的高傲與峰向。”(《流在沱江中的九頂山》)是的,水利萬物而不爭,遵循儒家倫理的“上山的水”也是崇尚道法自然的“上善的水”,是“清濁皆善的滄浪之水”。詩人對此不吝贊美:“有一種水,是處低而居的水/也是逆流而上的水——/能夠從腳踝往上爬,成為上善和唇齒之依。”(《有一種水》)
在這首精心設計的長詩中,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空間、不同學科的聲音,畫龍點睛般安插于各個聲部——這些關鍵的音素便是每首短詩標題下的引言。來自古今中外名人名著有關李冰或都江堰工程的文本片斷,成為精當得宜的題引,既從微觀層面為每一首短詩的理解作出提示,又從宏觀層面鉤織出一個完整的背景或語境。這樣的安排看似討巧,實則頗費周章。如同一篇考據嚴謹的學術論文,這些引言都經過作者的反復推敲,絕不是稗官野史或道聽途說,亦不牽強附會。同時,詩人還要從美學角度審視所有史料,看重語言的通暢明達,兼顧文白交錯的質感,并讓引言內容恰到好處地嵌入詩歌文本內部,避免語義相隔出現不和諧之音。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長詩,《水房子》呈現出當代漢語新詩歷史書寫的一種可能:宏大歷史與個人命運相互纏結,經由記憶的追溯與敘述者的選擇,呈現某時某刻歷史全景的剖面。這種歷史書寫將記憶升華為美學,將世俗經驗淬煉為崇高的詩性,延續如“水”般至善的哲學。詩歌核心意象“水房子”的神秘性與詩歌語言的波譎云詭、修辭技藝的熟稔高超乃至想象方式的天馬行空相得益彰。這首致敬李冰的長詩,未曾逾越詩歌的本職,頂替地理方志或百科全書,而是充分利用長詩的容量,安放史料與觀點,讓歷史性、學術性與非虛構性,“從詩歌的外部,向內發力”,呈現水的詩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
- 2022-07-18穩定而平衡的生態追求——讀散文集《北京的山》
- 2022-07-18心靈貼近大地的詩意探尋 ——評論集《河湟谷地——不斷返回的故鄉》序
- 2022-07-15仰望星空與詩意棲居 ——從趙本夫長篇小說《荒漠里有一條魚》看風景描寫的價值
- 2022-07-15評報告文學《向死而生》:書寫信仰強大的感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