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翼:花開兩朵 各自芬芳
張天翼是中國著名現代小說家和兒童文學作家。在現代小說領域,他是人們眼中“笑的大師”,以“明快、冷峭、鋒利、夸張”的諷刺藝術獨樹一幟,因《華威先生》而名噪一時。在兒童文學領域,他被譽為“中國的安徒生”,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和“熱鬧型”童話的奠基人。他的《寶葫蘆的秘密》1963年即已拍成電影,2007年又被美國迪士尼公司再次搬上銀幕;他所塑造的經典形象“華威先生”也已成為“做戲的虛無黨”的代名詞,有著與魯迅筆下的“阿Q”相媲美的持久生命力。同時,張天翼也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自上世紀3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開始陸續被翻譯成日、俄、英、法等語言出版。
英文《三十年代短篇小說選1》,《中國文學》雜志社1982年版
持續傳播90年
上世紀30年代,在魯迅的提攜和推介下,張天翼的作品開始走出國門。1932年5月22日,魯迅在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為其編選的《世界幽默全集》推薦了張天翼的《小彼得》等,并稱“作者是最近出現的,被認為有滑稽的風格”。1933年和1934年,魯迅、茅盾向朝鮮的金湛然、美國的伊羅生推薦過張天翼作品,他的《二十一個》刊登在伊羅生在上海主編的英文報紙《中國論壇》1932年6月25日第19期上。1936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魯迅幫助下編譯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入張天翼小說《移行》;同年6月,其夫人海倫·斯諾以尼姆·威爾斯的筆名撰寫了《現代中國文學運動》,文中引證魯迅與斯諾的談話以說明張天翼是“自從新文學運動開始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和“最優秀的左翼作家”之一。
這之后,張天翼作品被陸續譯介到世界各地,其代表作《二十一個》《華威先生》等都有多種版本。它們或刊載于文學期刊,如《仇恨》刊載于英國《新作》1936年第1期,《張天翼寓言集》刊載于蘇聯《火花》1950年第2期;或被收入各種小說集中,形式多以合集為主。后者如1944年美國出版的《當代中國小說》收入王際真譯《路》等4篇,1953年蘇聯出版的《中國短篇小說集》收入魯德曼譯《華威先生》,1970年英國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收入W·J·F·詹納譯《度量》,1980年西德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選》第一卷《春天的希望》收入費爾克·克呂普施等編譯的《華威先生》和《菩薩的威力》。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現代文學選本《哥倫比亞現代中國文學選集》(1995年版)中收入了張天翼的《中秋》,中國文學譯介項目“熊貓叢書”之《三十年代短篇小說選1》(1982年版)收入張天翼的兩篇小說《“新生”》和《夏夜夢》。
除合集外,海外出版的張天翼個人作品集有蘇聯1955年出版的《張天翼短篇小說集》,收入蘇聯漢學家Л·契爾卡斯基譯《報復》等6篇,1957年出版的《張天翼選集》收入Л·契爾卡斯基、B·塔斯金、B·羅果夫譯《包氏父子》等16篇。張天翼的長篇小說外譯較少,1972年莫斯科出版了其《鬼土日記》,2017年Balestier Press出版了《洋涇浜奇俠》英譯本。而張天翼的《大林與小林》《少年先鋒隊員的故事》《大灰狼》《寶葫蘆的秘密》等兒童文學作品也被國內外出版社譯成多種文字出版,深受讀者歡迎。
日文《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卷,日本平凡社1963年版
文本技巧卓越
張天翼作品的海外譯介與研究總體來看分為3個階段:1932年-1949年,以政治化主導為特點;上世紀50-70年代,以審美價值的彰顯為特點;新時期(1979年后)以來,以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多元化為特點。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天翼的海外譯介與研究主要放在“左翼文學”視域內加以觀察,最典型的當屬張天翼代表作《華威先生》的“出國”。1938年4月,這篇小說在《文藝陣地》發表后,同年即被葉君健譯成英文刊載于美國的《小說》月刊上,當年12月被增田涉譯介到日本后,進一步促成了抗戰文藝界關于“諷刺與暴露”問題的思考。1939年,《華威先生》被轉譯成法、德、俄、西班牙、波蘭等6種語言同時出版,此后被陸續收入海外譯介的各種小說集中。《華威先生》在海外出版,為張天翼贏得了世界聲譽。此后,他從諷刺小說轉向兒童文學創作。
上世紀50-70年代,張天翼被收入海外出版的百科類辭書,對其作品的挖掘也逐漸轉向美學層面。在英國倫敦1972年版《東方文學辭典》(第1卷)、日本平凡社1974年版《世界大百科事典》(第12冊)和蘇聯1975年版《簡明文學百科全書》(第8卷)中都有關于張天翼的詞條和相關評介,凸顯了張天翼文學成就的世界影響。Л·契爾卡斯基稱張天翼是“短篇小說大師”“語言大師、現實主義者、當代中國老一代作家的光輝代表”,而《華威先生》則是“中國新文學的瑰寶”;日本學者伊藤敬一在其專論中指出,張天翼的獨特性在于“那些外來的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都是在同中國社會的現實相印證的創作態度中,轉換成各種中國式的東西之后,獲得它的現實性”,而他寫童話的出發點則是“作為小說的創作方法的一種實驗,而把孩子的感覺當作描繪現實的媒介來加以嘗試”。新島淳良等認為,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以謝冰心、魯迅、葉紹鈞著其先鞭,而為張天翼所完成,“以后的作家就可以安心沿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前進了”。
新時期以來,歐美成為海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重鎮,新批評、跨文化、本體論、現代性等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切入,使海外張天翼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美國著名學術期刊《中國現代文學》(1998年改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及梅維恒、顧彬等人編纂的文學史中,張天翼都有一席之地。學者王德威認為,可以從笑謔的角度重新檢視張天翼等作家的作品。顧彬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指出,張天翼的作品“以樂觀主義的方式”“積極的視角”翻轉了魯迅“關于在異鄉無助娜拉的警句”。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認為,張天翼是“著名的諷刺作家”,對其《華威先生》給予了肯定。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安敏成評價《速寫三篇》中“人物類型的刻畫富有洞察力”,而《華威先生》主人公的多慮、貪婪和自欺欺人,就其典型性而言,“可與《阿Q正傳》相提并論”。1990年,安敏成又在其專著《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中以較大篇幅對張天翼的小說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文本闡釋,高度肯定了其卓越的文本技巧:“他與眾不同的風格、他的形式實驗以及他對戲仿的偏愛——顯現出一種高度的藝術自覺,這使他成為所有的中國作家中與西方現代主義精神最為接近的一個。”
《寶葫蘆的秘密》英文版,外文出版社1979年版
期待多維視域研究
張天翼的文學成就雖然得到海內外的交口稱譽,但關于他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在國內,一般將他置于左翼文學總體中加以論述,對其獨特價值的發掘不夠深入,缺創新性、重量級成果;在海外,相關研究多散落于漢學家的文章和文學史的零星記述中,鮮有專書論述。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時代語境變遷。隨著中國當代文學的興起與繁榮,海外漢學家的興趣部分轉向與現實密切相關的當代作家作品。其次與張天翼后來致力于兒童文學創作、小說創作生涯較短有關。再則是既往研究對其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認識不足,方法論方面有待突破。
針對這種情況,海內外學界應該聯手,從新方法和新角度入手,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比如關注其小說的文化內涵以及在方言口語、戲仿、對話、幻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這方面,海外學者的研究富于啟發性。如學者夏志清認為張天翼是上世紀30年代“最富才華的短篇小說家”,其作品“就方言的廣度和準確性而論”,在中國現代小說中“首屈一指”,其“操縱口語幽默的才華,堪與狄更斯相比”;美國的詹姆斯·蓋因斯認為張天翼“短篇小說中的對話,其運用之巧妙,是無與倫比的”;蘇聯H·費德林將《鬼土日記》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等相提并論,認為其中“神奇幻想的東西”都差不多。此外,關于張天翼的文化心理、與國內外作家和思潮流派的關系、文體意識和教育思想、作品的影響力及當代生命力等話題,都是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生長點。我們期待多維視域下的張天翼研究,讓這位新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綻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韓曉芹系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 2022-07-28“書醫”:湖北省非遺裝裱修復技藝(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盛蘭
- 2022-07-28傅道彬談枕邊書
- 2022-07-27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的性格決定命運
- 2022-07-27《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劇本書出版,電影里沒有的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