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怎樣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本報記者 左志紅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的日漸成熟使數字閱讀從“可看”邁向“可視”。
本報記者 張雪嬌 攝
今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出版專業將迎來首批新生。近日,該校舉辦“數字出版與文化傳播”專業建設研討會,來自數字出版領域的1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云端,共同為這個新生的專業建設獻計獻策、分享真知。
這也是一場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大討論。今天,我們為什么要培養數字出版人才?培養什么樣的數字出版人才?怎樣培養數字出版人才?專家學者的研討,也在回答人才培養的這3個根本問題。
為什么要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今天,我們為什么要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對這個問題,北京印刷學院出版學院執行院長陳丹用一句話進行了回答:“加強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是時代所需。”
的確,多位專家提到,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鼓勵、扶持和推動數字出版發展、傳統出版轉型的政策文件,對之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2014年中央提出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以來,出版行業融合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出臺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來落實中央的有關要求。2018年出版工作轉隸中宣部以來,主管部門對推進出版融合發展更加重視,設立了多個出版融合發展的重點工程。今年4月,中宣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文件形式對出版融合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出版融合的方向、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成為新時代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是出版業的戰略選擇,在這個戰略選擇過程當中,政產學研各個方面都會有相應的責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提出了三點思考:一是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出版融合發展,要關注技術對于出版的重塑已經貫穿整個流程;二是要在融合發展中壯大出版事業、出版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學習閱讀的需求,堅守出版的本色;三是要圍繞內容創新這個核心來推動融合發展,堅持內容生產為核心。
培養數字出版人才也是行業所需,發展迅猛的數字出版行業展現了對數字出版人才的渴求。北京印刷學院出版學院編輯出版系主任張文紅表示,該校的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有24所普通高校和10所職業教育院校開設數字出版專業。而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的調研,與數字出版編輯工作密切相關的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整體而言,數字出版專業總體數量較少,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張文紅說。
培養什么樣的數字出版人才
今天,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數字出版人才?
《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建強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單列了一條進行闡述,其中提出多條對融合發展人才的具體要求,例如“著力培養‘一專多能’的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造就更多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創新創造能力突出、引領發展表現出色的出版融合發展人才”等等。
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也對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北京印刷學院是數字出版專業建設的先行者。該校早在2008年就在本科招生中設立了傳播學專業數字出版方向,后調整為數字出版專業,2020年該校數字出版專業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陳丹介紹,北京印刷學院在培養數字出版人才時堅持三點:以賡續民族文化血脈為使命,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方向,以構筑社會精神家園為目標。
中國傳媒大學則是數字出版專業的新進者。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院長王曉紅曾經是該校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第一任負責人,她對這個專業的建設進行了溯源:“2000年我校編輯出版學專業增設了電子音像編輯出版方向,隨著數字技術在出版領域的運用發展,2022年我們決定增設數字出版專業。”
這一新增專業設在中國傳媒大學的王牌學院電視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秦瑜明表示,中傳的數字出版專業立足學校視聽傳播的全媒體人才培養的優勢,與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學、網絡與新媒體、國際新聞與傳播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形成專業優勢互補和教育資源共享。依托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出版與文化傳播國家新聞出版署重點實驗室等實驗平臺,中傳希望培養“明德勵志、勇于創新”的數字出版策劃、運營及融合傳播領域的全面型、融合型、開拓型人才。
業界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合格的數字出版編輯不光要對內容精益求精,還要參與到數字出版的各個環節。”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社長鄭旺全以30多年出版從業經歷為積淀,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要求編輯能夠擔當6個角色:“守門員”、研究員、編寫者、編輯者、培訓師、產品經理。
如何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紛紛對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出版專業建設建言獻策,這同時也是一場關于整個數字出版專業和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建議專業培養要求里體現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并將中國出版史和紅色出版史設立為必修課程。”針對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出版專業培養方案,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提出這樣的建議。
郝振省談道,提出這兩個建議是為了避免數字出版專業培養目標的過度技術化,另外當前數字出版行業存在的一個迫切問題是文化底蘊不夠,兩門課程的開始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之所以要開始中國出版史課程,是因為“中國出版史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水乳交融、難以分割,在一定意義上講,沒有中國歷史上的出版就談不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要開設紅色出版史課程,是“源自中國共產黨和編輯出版工作水乳交融、難以分割的關系”。
此外,郝振省還談道,數字出版專業的思政課也需要加強,“培養我們的學生對黨的出版事業、數字出版事業的忠誠是必要的。”
全國科技名詞委編輯與出版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田勝立指出,廣播電視學是中國傳媒大學公認的優勢專業,該校的數字出版專業應將培養目標與這個優勢專業關聯。他認為,未來融合敘事將成為主流,為傳播者的方案設計帶來新的要求。
鄭旺全則建議,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促進數字出版人才培養。他表示,人教社希望聯合中國傳媒大學等重點高校,共同創新融合出版人才培養機制,將人才培養工作與高校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相結合,與國家出版融合發展的新要求、新項目、新制度相結合,以跨單位協作、項目孵化、實務訓練、實習基地、課題研究、經驗分享等多種方式,帶動融合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激發融合出版工作活力,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用的典范。
- 2022-08-02杜牧《清明》的確認與釋疑
- 2022-07-27博物書寫,讓大自然“說話”
- 2022-07-27傳承詩詞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 2022-07-26蘇學士與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