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做伴故事多
□查理森
不敢自詡為“讀書人”,但算一個“讀書的人”應該還是夠格的。漫漫人生路,書始終是一位不離不棄的親密伙伴。幼時沒有現在這么多的讀物,所謂“讀書”也頂多是看圖識字的活頁畫片;從小學開始,課本之外,連環畫(小人書)占據了大量的閱讀時間;再大一點,就要找些以字為主的“大書”來看了。我的少年時代受多種條件限制,讀書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書原本就不多,買書,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只好和小伙伴、同學借來借去,為一本書交朋友、為一本書鬧意見甚至朋友反目的事都曾有過。套用一句俗話:“親也因書,仇也因書”。
書不多,就不需要專用“場地”來安置它們,僅有的幾本隨意地立在桌子上,用鐵制的書夾兩邊一夾,顯眼又方便。上到小學五年級時,好歹積攢了幾十本小人書和幾本(套)革命回憶錄之類的書,就找了個小木箱裝起來。鄉下一個親戚來串門,我們就抓他當了一回“勞工”,給每本書都編了號,寫上了我的名字,并登記造冊,規范了藏書程序,摸清了家底,也不擔心日后別人借去不還了。
那時我家住在縣城西門口,街坊鄰居中能工巧匠不少,也影響帶動了一批年輕人總愛動手做個小東小西,用竹子做書架就是其中一項。
家鄉地處皖南山區,漫山遍野,翠竹成林,正好給書架的打造提供了天然豐富的原材料。竹子一多就不值錢,也使書架的制作成本降到了最低。而最大的成本,其實就是聰明才智和動手能力。
這種竹制書架多為一米二三的寬度,高不到兩米,進深一尺有余,可以前后立起兩本書,根據個人需要,做成五至六層不等。細心的人還會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竹子做出花樣,營造點藝術范兒。比如:四根立柱選用紫竹,顏色顯眼,竹節也比較長,看起來很是清秀。有人耐心地削出幾十根細桿,一根根插入框架,形成透氣而富有節奏的背板;有人則選較闊大的竹片做背襯,整體顯得端莊厚重。
做好的書架,散發出翠竹的清香,竹香、書香淡淡地飄散,讓室內有了別致的氛圍。我對此只有羨慕的份兒。因為一是書不多用不著專門立個書架;二是有自知之明,自己沒那個手藝。
去四川讀大學,第一次過集體生活,8個小伙子一間寢室,兩張大長方桌,每人占據一塊桌面及抽屜。至今我都沒想明白,是誰設計的那種書桌?笨重憨蠻且不說,單是那抽屜就讓人哭笑不得,竟然是一個平扁狀的空間,一本書在里面立不起來,只能讓書躺進躺出,所以常常為找一本書弄得火冒三丈要罵“龜兒子”!
一年級還好,書不多,桌上、抽屜里勉強還塞得下。二年級起,書漸漸多了,僅靠桌面、抽屜已不夠用,便把一些當期的課本及學輔書籍請到枕邊,以便唾手可得。可是那張上下鋪格局的床,寬度原本也就只有一米多點,空間已然不富余,一旁再放些書,人睡覺的空間就更小了。多年后到中南海參觀,看到游泳池邊毛主席的那張擺了半邊書籍的闊大的木床,對領袖充滿敬意的同時,心中竟也生出念頭:我能不能也打張這樣的床呢?
從大二開始,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同學開始在床上安裝“書架”。其實就是用一塊長木板橫架于床頭、床尾,形成一道橋梁,將書一本本碼在上面,整齊美觀又實用,更關鍵的是大大節省了床上的空間。
這簡直就是一個看似不起眼卻意義重大的發明創造。但是,到哪兒才能弄到木板呢?一時找不到門路,干脆在校園里撅了幾根較粗的梧桐樹枝捆到一起,勉強架到床上。書不多時還可以將就著發揮點作用,可書一多,那幾根樹枝就承受不住了,中間一塌下,兩頭就翹了起來,怪模怪樣的,沒法再用。那段時間,大家伙兒為找塊合適的木板,眼睛都變成了探照燈!幾個室友把后校門邊那間由竹簾、木板搭建的簡易工棚拆了的心思動了不止一次,最終還是沒有下得去手。
天無絕人之路!又可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某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下自習從教室回寢室的路上,途經即將竣工的學校第二浴室工地,清清楚楚地看見新建的二層小樓前隨意地堆放著幾十塊搭腳手架的長條木板,細一打量,就覺得無論是長度還是寬度,都像是為我們想要的床頭書架所定制!于是,我壯起膽子干了件順手牽羊的事,快速地從那堆木板中抽出一塊,來不及細看,扛上肩膀,連走帶跑地回到寢室。當原先沾在木板上面的水泥塊、爛樹葉、土疙瘩被我清除干凈之后再看,委實就是一塊最適合放在我的床頭為我承擔托舉書籍之用的不二材料!此后的近3年時間里,這塊木板承載著越來越多的書,與我同眠同醒,完成了學業。直到畢業,我才依依不舍地和它告了別,鄭重地把它傳給了一位師弟。
大學畢業分配到龍子湖畔的一所高校工作。報到第一天領到的生活和工作用品中,就有一個高約一米五、寬約一米的木質書架,搬進宿舍,正好擱在寫字臺和單人床之間。雖然簡陋了些,但讓隨身的書籍有了正規的安身之所,我心里還是有幾分欣然。接下來的幾年里,床上桌上小書架上,書由以前一本挨一本整齊隊列,變為一本本疊加成堆如山。和一些同齡教職員在一起閑聊,發現這是大伙兒共同的煩惱!于是,我們推選了幾個代表,找到校領導痛陳書籍沒有安身之所的不利,并表示:我們可以忍受住兩人一間的集體宿舍,但必須給我們的書籍一個安穩的空間。書既是我們工作、學習的武器,更是我們人生的支柱。如果書沒有了,我們這幫人就等于沒有了一切,還談何為國家作貢獻?怎么做到教書育人?
心想事成!沒多久,校方就很爽快地給我們每人配發了一個高近兩米、寬一米五左右的無門書柜,不僅結實,而且有較大的空間,與原先配發的那個,一小一大,基本上滿足了需求。
這之后,工作變動,由南到北,成家買房,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書在家里的位置也越來越穩固,書所占據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活動書柜、連體書櫥、開放式書架,從單位到家里,都是家具中的“戰斗機”。可是,無論書柜書櫥書架如何增加,卻永遠跟不上書籍來臨的步伐。于是,前年書櫥滿了,去年書柜滿了,今年書架又滿了,此種態勢成了一個尷尬的不斷呈現的事實。書上了床,上了餐桌,上了窗臺。雖然至今也沒能打造一張我在中南海所見的那張大床,書卻靠著書柜一本本摞在了床頭,強行占據了床頭的五分之一空間,以至于每晚入睡前我都擔心枕頭邊的這座小山會突然坍塌……
在沒有獲得“房產自由”的前提下,要緩和居住空間與書籍不匹配這一對矛盾,別無選擇的選擇就是反復翻閱挑揀,按照“必須留、留不留兩可、應當淘汰”的自定原則,時常對家里的書籍做一次減法。這無疑也是一個內心痛苦、感情受煎熬的過程。
相信每一個讀書的人都會有一些和書有關的故事,這其中,有甜蜜、有煩惱、有喜悅、有憂愁。而在我看來,有書為伴,日子就陽光燦爛,溫暖而充滿希望;一個熱愛書籍、善待書籍的人,就應當算是一個進取、豁達,不畏困難和挫折的勇者、智者。
- 2022-08-03《長征:紅星閃閃照我心》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
- 2022-08-03《香港志》首冊英文版出版 向世界講述香港故事
- 2022-08-03“金種子”藏在秦川渭水間
- 2022-08-03中國作協啟動兩大文學計劃 助推新時代文學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