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和書店注定難以“長情”
高峰期融資超2億元、曾在全國開出約60家門店的一個連鎖書店品牌,近日被曝已關店50余家,拖欠員工工資,與地產商、出版商等對簿公堂。作為早期網紅書店的代表,該品牌短短幾年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令人有些唏噓。
問題出在哪里?是實體書店普遍困境的反映,還是品牌本身經營不善?筆者更傾向于認為,這更多是網紅書店自身“基因”導致的結局。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網紅和書店的組合,本身就有一些內在的悖論。書店作為一處以書為核心銷售商品的場所,通常經營者、消費者都更關注產品端和服務端,這與網紅更加聚焦于營銷端的思路有所差異。
一般來講,網紅模式的基礎在于流量變現,亦即讓那些被吸引而來的客群買單。但是,單純因為書店的“顏值”而前來打卡的人,有多少能真正轉化為消費者,為書、文創、咖啡解囊呢?或者說,如何形成持續的消費動力?
換個角度講,假設真有愛書人前來這樣的網紅書店,他們能在這里買到心儀的書籍嗎?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如前所述,網紅書店的主要精力往往在于營銷端,在于設計感十足的店面風格,在于多元化的經營業態;相應地,其在圖書數量、品種、分類乃至擺放方式等細節上,不一定能給愛書人帶來悅目體驗。
筆者曾經光顧過一些這樣的書店,其中的閱讀、購書體驗大都不太理想:有的書店圖書擺放雜亂無序,難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某一類、某一本書;有的書店將書架視為裝飾品,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高度,根本拿不到上方的書籍……
此外,在關于書店的眾多討論中,我們時常忽視一個重要因素:人。一家備受讀書人青睞的書店,人其實才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尤其在一些古舊書店、專業書店、獨立書店等,店主和店員往往是某些領域的“準專家”,可以適時充當店內圖書的“真人索引”,或者給出專業的找書建議。就這一點而言,網紅書店的店主和店員,更像流水線培訓的大堂經理和服務員,文化附加值通常并不突出。
因此,探討近年來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或許不能簡單地歸咎于電商的沖擊和疫情的影響。當一些書店熱衷于創新、風投、擴張,為了流量而執著于“顏值”、走向“網紅”之時,是否考慮過書店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當短暫的熱潮退去,書店歸于沉寂乃至陷于經營困境,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去年,北京一家考古文博主題書店曾廣受關注。在一個小眾、冷門的圖書領域,這家書店經營了10多年,把書賣給了國內外大量專家學者,每年營業額近500萬元,利潤有20萬元左右。只靠賣書做出這樣的成績,秘訣無非是專精于細分領域,以及穩定的人員積累的專業性,正如店主所言,“踏踏實實選好書,做好服務。”
“做咖啡我們不專業,還不如去咖啡廳。”這位店主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并非所有消費場景都適合“網紅化”。而當書店競相做起文創、咖啡時,所謂創新也就成了同質。對于書店而言,如果缺少內容——書以及相配套的服務作為基礎,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回歸閱讀本位,才是書店的“正道”。余如波
- 2022-08-09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 2022-08-05“鐵路專業系列教材” 出版發行
- 2022-08-05古建筑變身城市書房
- 2022-08-03《上海合作組織世界遺產全集》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