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二次啟航
□文/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8月10日,《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正式發布:全國主要文學網站新增現實題材作品27萬余部,同比增長27%,現實題材作品存量超過130萬部,一批優秀現實題材作品反響熱烈;新增科幻題材作品近22萬部,同比增長23%,科幻作品存量超過110萬部;新增歷史題材作品22萬余部,同比增長11%,歷史題材作品存量超過230萬部。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隱憂:如何提質?如何打造世界影響力的大IP?針對相關話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馬季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現實和科幻兩類題材為何都增長快
羊城晚報:《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指出,2021年全國主要文學網站新增現實題材作品27萬余部,同比增長27%。現實題材占比為何如此之多?
馬季:首先是國家政策的主導,要求網絡文學創作關注現實,現實主要是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方方面面發生的變化。文學從來都是從現實中來的,能否寫好現實題材關乎網絡文學能否出精品。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不少網絡作家投身現實題材的創作,對他們自身的寫作也是一種鍛煉;同時網站也積極配合,鼓勵作者通過多種形式書寫現實,加大對現實題材的扶持力度。
除了政策導向,網絡文學行業自身也需要往主流化方向發展,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講,所謂主流化就是進入學院研究視野,當前學術研究更多也是關注現實題材。此外,現實題材在網絡文學很早就有了,比如職場、青春、校園,近年來又有了支教、扶貧等題材。
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文學中的現實題材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逐漸找到了自身的發展路徑。以往現實題材比較邊緣是因為其商業價值不高,IP轉化度低。近些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現實題材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不少作品都被改編為影視劇,其商業價值也得到肯定。
羊城晚報:除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占比排第二的是科幻題材,虛實兩個極端為何增速都很快?
馬季:網絡科幻小說一直都有,此前成長速度比較慢。最出名的就是劉慈欣的《三體》,但是這本也是介于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科幻小說也風起云涌,這是符合中國發展現狀的。今天我們確實需要去關注人類共同關心的命題,去探索宇宙和人類的未來。
劉慈欣的寫作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科幻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但是在我看來,網絡科幻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水平,《三體》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當下網絡上還沒有出現能與之比肩的優秀作品。尤其是硬科幻,需要以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深厚的文學素養相結合,這是非常考驗作家功力的。
但是網絡科幻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具備較高的商業價值,適合IP的打造。而且目前國家也非常支持網絡科幻題材的發展,除了玄幻類小說,更加注重與現實結合的科幻小說,去呈現我們當下的科學技術水平,加深讀者對科學的認知,不要停留在“一拳打爆一個星球”如此簡單粗暴的階段。
中國網絡文學的希望在“Z世代”身上
羊城晚報:“Z世代”創作的網絡文學與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馬季:“Z世代”主要指95后這一代,他們是網絡的“原住民”,是純粹的“網生代”。他們在網絡文學領域已經有相當一批作家產生影響了,他們整個成長過程都伴隨著互聯網,所以創作網絡化特征也更為突出。第二是國際化,這個群體的年輕作者很多都有海外留學經歷,網絡也為他們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口,也會廣泛接觸到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所以他們的文化視野更為國際化,也更為寬廣,寫出來的作品也更能夠融入國際文化的大潮中去。
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希望還是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完全站在現代文明的高度上,站在中國幾代網絡作家的肩膀上去看這個世界。中國網絡文學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大量成功的作品,年輕一代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而且,他們不僅懂得大眾文化的流行趨勢,也懂得文化IP的傳播與打造。
但是目前這一代還處于啟動階段,網絡文學還缺乏與時代高度同步的作品,所以這代年輕作家是有自己使命的,他們既要向傳統網絡作家學習,也要積極主動創新開拓。前方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羊城晚報:根據報告,去年網絡文學IP改編成績亮眼,在您看來,IP改編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馬季:網絡文學作品和動漫影視作品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品,二者應互相尊重。影視劇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系統,網絡文學也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而且,改編相對創作來說,牽涉的面更廣,運營成本更高也更難。
網絡文學IP實際上是跨藝術門類的產品,改編之后肯定會跟原著有差異,很多人說改編后脫離了原著,但其實有的時候這不是脫離,而是根據影視劇規律進行的調整。
網絡文學IP的打造實際上已經是整個互聯網文藝領域中的基本動力,網絡文學滋生的商業價值可能只有幾百億,但是它能夠拉動的商業價值往往高達上千億。所以,我們在孵化網絡文學IP過程中,要盡量推出高質量的文化品牌,這種品牌能夠超越原著,同時能夠把原著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保留下來,在轉化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損耗。
到世界范圍內的市場上決戰
羊城晚報:“網文出海”已成為一種共識,在您看來,中國網絡文學為何會在海外走紅,未來將如何進一步良性發展?
馬季:改革開放后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一次啟航,以莫言等人為代表第一代作家走向國際,為世界讀者所熟知。網絡文學則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二次啟航,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第一代揚帆出海的作家很多都不懂英文,也沒有海外傳播意識,傳播手段、傳播陣地都有限。網絡文學作家的寫作依托互聯網,互聯網原本就是國際化的平臺,有著天然的傳播優勢。
這種走紅不僅僅跟中國網絡文學發展態勢有關,更重要的是,西方也有著網絡文學的閱讀需求和土壤。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的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就出現合流的趨勢,村上春樹、丹·布朗等作家的大流行是與這個潮流分不開的。而中國的網絡文學很好地滿足了大眾閱讀需求。
羊城晚報:如果要更好地傳播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網絡文學是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馬季:讀者的閱讀審美水平是在不斷提升的,網絡文學的質量也需要不斷提升,網絡文學的精品化迫在眉睫。尤其是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需要提高其藝術水平和文化符號的兼容性。這種文化符號不僅要滿足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還要符合西方的文化語境。這是一個磨合的過程。
中國網絡文學前二十年還是在國內練兵,現在是要到世界范圍內的市場上決戰,你的作品能否成為大IP,取決于你在英語世界里能否大放光彩。
就像功夫熊貓這個IP,熊貓和功夫都是中國的,IP卻成了美國的,別人用你的文化符號賺中國人的錢,傳播美國的價值觀,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網絡文學對于中國文化IP的打造與傳播,也肩負重任。
- 2022-08-17東西問·人物 | 王佐良:于詩歌中看見真的靈魂
- 2022-08-17萬里路萬卷書——記著名秦漢史專家王子今
- 2022-08-17張琳新作《月亮上的格桑花》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 2022-08-16抗日題材兒童小說《太行小兵》新書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