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文化視域中的現代絲路文學》出版

李繼凱、荀羽琨、王愛紅等合著的《文化視域中的現代絲路文學》一書近期出版。該書在“一帶一路”的文化語境和時代背景下,從文化視域(尤其是絲路文化論域)對中國現代絲路文學(指近現代以來的“大現代”絲路文學)進行了整體考察和個案分析,既注重絲路文學研究體系的建構,又通過作家作品及文本分析深入其內部多元共生的文學形態,揭示其豐富的文化意涵。
同時本書通過對“絲路文學”概念的界定,厘清中國現代絲路文學的研究范疇,梳理了絲路文學的書寫歷史及其發展脈絡,建構絲路文學現當代書寫的譜系,旨在為深化和拓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做出新的努力。本書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結構嚴謹,緒論和結語之外,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上篇陸絲文化與陸絲文學、下篇海絲文化與海絲文學。書后還附有參考文獻、現代中國絲路文學部分作家作品表和索引。

作者簡介
李繼凱,文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魯迅研究會前副會長、東亞漢學研究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加拿大《文化中國學刊》中方主編等。著作有10余部,編著有10余部。
精彩書摘
在當今開創“一帶一路”偉業、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們于重構的絲路文化語境中來言說“絲路學”“絲路文學”和“創業文學”等話題可謂恰逢其時,絲路與創業的關聯及意義也很耐人尋味。
盡管我們進入了一個經濟新常態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創業精神的新時代,卻仍然難忘中華民族曾經漫長的艱難探索之路。在筆者看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本質上也是以廣義的交通(探路鋪路、交流交心和通商通達等)為前提的創業之路。而絲路文學(主要包括“陸絲文學”和“海絲文學”)就產生于人類交流探索的歷史語境之中,也相應地體現了一種開拓創新的絲路精神。顯然,當代創業文學和方興未艾的當代絲路文學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其異同之處也蘊含著有意味的啟示。
(摘自《緒論》)
歷史上的所謂“敦煌文學”只是絲路文學的一種集結或一個亮點,有其明顯的時空限制,特指在1900年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第17窟)發現的詩歌、曲子詞、變文、俗曲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龐雜。但在今天看來,我們還可以從“新絲路文學”的意義上,將書寫敦煌或敦煌作家創作的絲路文學都視為“敦煌文學”,如馮玉雷的《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遠》《敦煌佚書》等系列作品。而這種新敦煌文學勢必要體現出古今中外匯通的廣闊文化視野,也提示著相應的學術研究所應具有的宏通的學術眼光……
(摘自《緒論》)
事實上,由絲路歷史、絲路文化、絲路文學所彰顯的絲路精神,已成為中國人以及異國朋友為人類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這樣的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地球上的人類命運是相通的,山水阻隔也山水相連,無論曾經有過多少隔膜、誤解乃至爭斗,只要人類不斷探索現實的和心中的“絲路”,就會相遇相知,逐漸發生文化磨合,就會漸漸生成命運共同體的體驗和共識,從而攜手并進,相向而行,一起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境界。無論是陸絲還是海絲,絲絲入扣,都和這種美好的夢境相關。
絲路之韻通古今,無問西東陸海絲。我們致力于探路、修路,拓展了陸路和海路,空中絲路更是四通八達,如果心路也能與天地之路一樣開放包容、開通廣闊,那該多好啊!
(摘自《緒論》)
在絲路文學中,西北絲路文學無疑占有重要的位置。西北絲路文學是源于西北絲綢之路地帶的文學創作,描寫了西北社會的風貌、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更書寫著生活在西北絲綢之路地帶的人的種種人生經歷,表達著他們被西北地域文化浸染的思想感情。這里通過探討西北絲路文學中的長安絲路文學,來總結西北絲路文學的主要特征,探析其在當代如何發展等問題。
(摘自第三章《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絲路文學》)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劉小雷
- 2022-08-29《西游記》為什么成為經典
- 2022-08-29《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度優秀論文頒獎會舉行
- 2022-08-29《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情報學》在京揭幕首發
- 2022-08-29感受恢弘壯麗的大唐氣象——對話武漢大學陳望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