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如水,亦如光
《中國人的音樂》 田青 著 中信出版集團
【讀書者說】
很久就期待一部通論中國音樂的書,嚴謹而不沉悶,條貫而不呆板,宏整而非面面俱到,點評精品而不脫離人物與時代,更重要的是好讀耐讀,能使人從翻閱到沉浸,獲得知識的同時亦身心愉悅。很久就期待田青先生來寫這樣一部書,因為其不僅需要堅實的專業基礎、豐厚的學術積淀,還要有打通古代、近代與現當代的力道,要有一手好文字,更要有深切的愛與人文情懷。去年聽說他已開始寫作本書,卻又擔心過多的文化活動會影響進展,是以收到他的簽贈本,開心中竟夾帶一份慶幸。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儒家學說和歷朝典志禮儀的核心內容,音樂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本書開篇就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談起,簡述那些管樂器的發現過程,并由此設問:“假如把賈湖骨笛的出現看成中華文明的第一線曙光,我們的文明史就不僅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遠古微茫,先民的生活形態只可推想。考古發現的實物卻告訴人們,那時不光會有歌唱與舞蹈,亦出現了樂器。而由仙鶴尺骨制造的笛子,到距今約2500年的規模宏大的曾侯乙編鐘,以及同時出土的編磬、笙、簫、鼓、琴,與時空跨越相匹配的是樂器的極大豐富。作者解說《周禮·春官·小胥》關于樂懸的規定,以及鐘磬懸掛方式,證明了樂制與政治的關聯。大儒朱熹引用過一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而不管是骨笛的天籟抑或鐘磬的“金玉之聲”,都曾是先民的陪伴,日子過得簡單而快樂。
由樂器切入,談雅樂與俗樂、創制與流播、樂種與曲目,演奏者與歌者,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也最便于呈現何為中國人的音樂。作者有考有述,從樂器寫到樂師。如古琴,孔子以琴歌教化眾生,嵇康以《廣陵散》告別友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箏,講秦箏、潮州箏、客家箏,復以一曲《崖山哀》,定格陸秀夫肩扛小皇帝蹈海的悲壯一刻,“充滿家國情懷”;琵琶,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土后,流行中添加了大量中國元素,裴神符以五指代替撥子形成的“人琴合一”,曹善才、曹剛的演奏技藝,康昆侖與段善本以新曲打擂臺的故事,還有那同以項羽為題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在“化凡為圣·二胡與《二泉映月》”一節,作者講了道士華彥鈞如何變為瞎子阿炳,一個底層藝人的生存實錄,那也是他的老師(著名音樂學家楊蔭瀏)的老師,也正是楊蔭瀏的尋找與搶救性錄音,才留下阿炳的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留下一個音樂傳奇。
田青自稱保守派,“我的保是保護文化遺產,我的守是守望精神家園”,擲地有聲。作為摯交,我知道這絕非空話。他對散落民間的樂種和藝人滿含真情,傾力扶助,今日音樂界應無人能及。第二部分“民歌與聲樂”,從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開談,戲說中國最“靠譜”的是宋朝歌曲,一轉而推出信天游《黃河船夫曲》,那蒼涼高亢的自問自答,推出河曲民歌《走西口》,接著又是《茉莉花》,一段自明代流傳至今、自乾隆朝遠播歐洲的佳話……著重抉發那種隨口隨心、情真意切的創作內核,可以是文人獨創的,可以是得之眾口的,但一定是真誠的。
“情生文歟?文生情歟?”是《牡丹亭》引發的叩問。田青一直堅持到各地考察調研,最令他動情的應是左權的“盲宣隊”,一群“向天而歌”的當代阿炳,“他似乎不在意你聽不聽,或是否喜歡。他只是唱,向著昊昊蒼天,唱自己,唱心中事,唱生活。聽他歌唱時,你覺得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靈魂在唱,用他的整個生命在唱”。本書記述了那個初遇盲藝人的夏夜:
我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淚流滿面的,但我知道我為什么流淚。在藝術中,我最怕兩個字:真實。每當我不經意間在藝術中與它邂逅時,我都很難自已……
情境逼真。作者也寫了蒙古長調與呼麥、維吾爾族木卡姆、侗族大歌與海菜腔、朝鮮族的《阿里郎》、藏族的“俠盜歌”和“趕馬調”……他說:“民歌就是一個民族的名片、一個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完整、生動的心靈史。在一些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民歌與史詩還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全部歷史,記載著這個民族的族源與漫長的遷徙史、奮斗史、血淚史。”這當然也屬于“中國人的音樂”,各呈異彩。
本書的第三樂章為“新音樂”,是受西方音樂影響、與新文化運動相伴生的音樂形態,也是近百年來中國音樂的閃亮行跡:如李叔同的學堂樂歌,既有飽含自豪感的《祖國歌》,又有紓緩優美的《送別》;如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由一首電影插曲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如光未然與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波濤般壯闊的激情”,“展現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恢宏畫卷”;如賀綠汀的《游擊隊歌》,那“小軍鼓般的節奏”,表現游擊健兒穿插敵后、神出鬼沒的英姿……猶如一場巡禮,將讀者帶回熱血激蕩的歲月,傾聽民族魂在危亡之際發出的嘶喊。或可說,田青的書也是一部“中國人的音樂史”,重溫了前賢心血與俱的追求與創作,也就明白了音樂的當下意義。
同是在20世紀30年代,在田漢、聶耳、冼星海等譜寫抗戰樂章之際,史學大家錢穆給學生講授并整理出版了《國史大綱》,“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田青與錢穆先生頗有幾分相像,溫情和敬意,也可用來形容他的文化求索,以及他所說的“根與魂”。
- 2022-08-29紅研所校注本《紅樓夢》出版四十周年發行近千萬套 2022修訂新版面世
- 2022-08-26《六十才終于耳順》: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 2022-08-22一個云南革命斗爭史上的輝煌篇章——讀《躍馬滇西北》
- 2022-08-18文物背后的“王朝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