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遠道而來》(太白文藝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寫的是作家北喬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掛職時的所見所聞。北喬剛踏上西部這方水土之時,便“此心安處是吾鄉”,敞開知覺,與天地談心,和山水對話,留下了這些樸實豐盈的散文。這些散文的面貌樸素可親,似對故人介紹某些感受;措辭從容,語調輕松自然,如朋友間的絮叨。作為閱讀者,我感覺到了一種親密的語調,讓你相信作者的敘述和判斷。這種親密的語調并非偶然天成,北喬在用真摯的情感與讀者對話,從寫作者的角色變成我們的朋友。
充盈在文章其間的美學精神叫人難忘,為我們打開了一座豐富的印象庫。北喬有扎實的攝影經歷,視角、色彩、層次等攝影藝術上的滋養,賦予寫作者廣博的藝術構思。他的散文能夠擺脫主題先行的概念式寫作,洋溢著一種有韻味的冶煉方式。“敢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北喬對散文韻味的冶煉方法,或如園丁剪枝法,當舍則舍,做藝術上的減法;或布設空白,引導讀者填補想象空間。比如散文《沉默的河流》中寫道:“我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就像在一條河里飄游。這條河是靜止的,行走的是我。如果我的行走是一種靜止,那么這條河就在流動。”
在面對物象、自然時,北喬首先對審美對象特征予以擇選,然后立體調動感覺渠道,讓意象的叢林成為一種景觀。輔以現代意蘊,他的散文富有意境和趣味。換言之,在面對自然景物時,北喬不僅在用心去“看”,而且放縱思緒,突出個人的“看法”。正如哲人所言,“不經注釋的現實是不存在的”。描摹與記錄,不可避免地處在某個認識支點、某個哲思立場上,寫什么不寫什么,這樣寫或那樣寫,本身就暗含著思想,本身就是思想的產物。
北喬的散文之所以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基于以上因素融合而成的自覺意識,這使他在寫作時不落窠臼,克服思維的慣性,說出新話和新意。他善于采用多角度看同一問題,開掘思維的多個側面來觀看事物,因此他的散文常常出現平常敘事中的突轉。比如,以突然的空白、偏離式的筆致、敘述上的變緩,來造成散文情緒上的升降、韻味上的陡轉,讀者的閱讀心境也隨之拓展。
在這部作品集中,每篇散文隨處可見“閑筆”。北喬的這些閑筆,很像是接受美學的“召喚結構”,用空白來促使讀者尋找作品的意義。事物的本質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間的構造。《蓮花山》訴說的下山經歷具體可感,“在輕松下山的途中,我想起上山時的擔憂,就覺得好笑。因為過于輕松,我在一處最為平實的木棧道上,一個踉蹌,不是手本能地抓住欄桿,真會摔個大跟頭”,與前文描寫的千辛萬苦的爬山細節相對照,作者似乎沒多說什么,其隱藏之意反倒清晰地涌現在我的腦海中。
“別人是他鄉遇故知,我是在他鄉看到了故鄉的身影。臨潭,不是他鄉,也不是我的第幾故鄉,而是我故鄉的一部分。”一段難得的人生經歷已入骨入髓,北喬在高曠、靜寂的高原收獲良多,他所感知的,他所經歷的,化作諸多篇什,均系他耐心、勤勉與靈敏所得。同時,“由鄉愁到孤獨,直到生存狀態的敘事”,使他的散文散發著敏感的觸須和動人的韻律。(作者:姜 超,系黑龍江省作協秘書長)
- 2022-09-14散文集《遠道而來》:樸實豐盈的山水述懷
- 2022-09-05玉瓷山青:中國的青瓷藝術與文化——讀《青瓷藝術史》
- 2022-03-15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 2022-08-29有大師之謂也——讀《西南聯大通識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