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題材落實到小細節,給大話題找到小切口,是現實主義文學最常用的技法。而讓作品場景與生活場景無縫銜接,讓故事和人物仿佛從繁茂豐饒的生活中長出來一般真實、典型,則是現實主義文學一直追求的美學效果。從這個角度說,《鋼的城》起步扎實、氣象不凡。
1994年年底,臨江鋼廠的兩個工人要結婚,請來分廠廠長祝大昌、傅佳鋼做主婚人和證婚人。可儀式還沒開始,兩個廠長就被叫去開會,鋼廠要來一個有改革經驗的新廠長,廠子經營困難、工資發不下來沒法過年的問題有望解決……一部53萬字、以百年鋼廠新時代改革歷程為主線的長篇小說就這樣以日常場景拉開序幕,普通工人、中層管理者、改革決策者也這樣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讀者視野。
鋼的人:勞動者本色
這氣象的格局很快顯現。新廠長易國興殺伐決斷、說一不二,一系列雷霆手段之后,鋼廠管理層統一思想、工人分流、產品轉型、舊設備拆除、新設備上馬。一個新時代改革者的形象躍然紙上。跟20世紀80年代勃興的“改革文學”中常常出現的改革者不同,易國興身上沒有歷史的包袱,沒有觀念斗爭的痕跡,甚至沒有喬廠長(《喬廠長上任記》)、李向南(《新星》)、鄭子云(《沉重的翅膀》)身上的知識分子感傷氣息。他是一往無前的實干派,是不留情面的執行者,是敢于負責、敢于擔當的決策者。他的改革成效立竿見影,當然,激進策略之下的伴生問題也毫發畢現。
可貴的是,易國興的“氣”在書中一直沒斷。他不推諉、不遷怒的務實性格一以貫之,即使面對自己要從大廠廠長的位置下來,成為民營企業打工者的處境,他也接受,甘之若素,并不斷反省。
在書中,易國興或許是一個不成熟的改革者,但他是一個成熟的文學人物。既寫出改革者身上的英雄主義氣質,也寫出他們的普通勞動者本色,是《鋼的城》的文學創造;而與之相應,小說也寫出了普通工人身上的英雄主義氣質和勞動者本色。書中寫到了很多普通工人,活寶、賴子、葉老實、毛仁銀、吳回芝……面對分流,他們創業、抱團兒、不躺平、不抱怨;面對生活,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相信友誼、愛情、道義、責任。改革的“矛盾”雙方在精神氣質上的如此合流,是《鋼的城》的格局氣象的動人心魄之處。難怪在書的上半部,作者會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句子“靈感是在勞動中產生的”開頭,用馬克思的“勞工神圣”結尾。作家真誠地相信個人奮斗,真誠地謳歌勞動本身,所以他才寫出了百年鋼廠的生存韌性,寫出了勞動者身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氣質。
這種精神氣質進而轉化為整部作品的氣質,進而讓小說變成了改革者和創業者共同的精神自傳。除了易國興,小說也寫到了新一代的改革者,俞鋼、孫錦西、黃彥清等等,他們有學歷、有技術、有膽略、有章法、懂法律、懂資本,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改革更懂得在視野開闊的前提下綜合權衡、審慎決策,于是,臨鋼重新以市場為導向重視技術革新,重新走上了國有企業的振興之路。他們敢于在國際貿易戰中運用法律的武器,敢于理智大膽地走向改革的深水區。可以說,從人物氣質到作品風格,《鋼的城》都寫出了勞動者身上鋼的質地、鐵的本色,同時,更寫出了他們身上爐火般的火熱與赤誠。書中更出彩的是男性角色,為數不多的女性形象,溫婉、體貼、善解人意,有效平衡了作品的硬朗,也給黑紅色調的敘述增加了玫瑰的顏色和香氣。
鋼的城:社會之城
除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鋼的城》格局氣象的另外一個層面是其行業特征和社會特征的融合。
小說的原型是位于湖北省黃石市的大冶鋼廠,最早叫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力主興建,后來盛宣懷合并改造,一度是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之后,1949年,鋼廠重新興盛,位居中國八大特鋼企業之首,有“共和國工業搖籃”的美譽。因為鋼廠,一座城興起,“企業辦社會”的特殊歷史產生。而小說的作者羅日新生在鋼廠、長在鋼廠,畢業分配到鋼廠,半生的記憶和生活與鋼廠密不可分。內行人的眼光、鋼廠子弟的情懷,讓這部小說的行業氣質異常惹眼。
小說堪稱一部鋼鐵的百科全書。小到普鋼怎么煉,特鋼怎么煉,鋼爐前的準備,一線工人的狀態,鋼鐵的硬度和技術指標,鋼鐵實驗室、生產線的改造等等;大到中國鋼鐵工業從普鋼到特鋼的發展歷程,鋼爐從平爐到電爐的設備改造升級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改變,鋼鐵企業從國企改革到資本融合,應該走什么樣的轉型之路才能避免成為工業銹帶,為共和國發展的“火紅的年代”做最堅實的后盾,一座鋼的城如何與外界社會建立聯系才能實現和諧聯動,等等,在書中都得到了符合歷史真實和細節真實的書寫。
小說勝在行業的特殊性和陌生感,但同時,更贏在世態人情的普遍性和親近感。“鋼的城”不同于普通城鎮,它是行業之城、特殊之城,同時,它的人間煙火和人情冷暖又和普通城鎮無異,它也是社會之城、中國之城。中國當代文學在擅長的鄉土書寫、農耕社會的熟人法則之外,一直在呼喚都市敘事、現代化契約空間的書寫;中國當代文學也被底層的苦難敘事困擾良久,呼喚用更宏闊的視野看待發展的代價和歷史的進步,《鋼的城》顯然響應了這種呼喚。同時,某種意義上,它也延續了茅盾先生以《子夜》開創的“社會剖析小說”的傳統,在以故事、人物、命運為主體的同時,也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討論和關注技術問題、社會性問題,在社會科學的視野范圍內探討效率與公平、分配與調節、階層和流動。一部《鋼的城》既是鋼鐵行業發展的縮影,也折射出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鋼的魂:家國情懷
《鋼的城》格局氣象的一個深層次體現,是國有企業體現出的國家觀念和家族企業體現的家庭觀念。
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祝大昌,在改革之初曾是易國興的左膀右臂,臨江鋼廠分廠的廠長,他性格沉穩、講義氣、有威信。在拆除老廠標志性建筑——西總門的問題上與易國興產生分歧后,他辭職下海,創辦自己的企業,也試圖發展家族企業。然而,母親的偏袒、妻子的排斥、弟弟的不爭氣,讓他的企業一度陷入危機,甚至到了破產的邊緣。創業者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系,平衡財富和血緣親情的關系,是小說提出的話題。
與此同時,小說平行寫出了國有企業面臨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是鋼材貿易國際化帶來的觀念、法律、制度的挑戰,另一方面是民營資本的活躍。如何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讓鋼的城里的鋼的人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新生代改革者身上的大責任,也考驗他們的大智慧。
《鋼的城》就這樣用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看似家常的小悲歡,繁而不亂地講述著中國改革大潮中的企業故事、家國故事。在小說中活躍的是人,讓鋼的城熱鬧非凡的也是人,然而,小說真正的主角卻還是這座城——只有鋼的城才能體現全體鋼鐵人的精神氣質,才能容納所有創業者和奮斗者的靈魂塑像,才能承載改革大潮中發生的中國故事,才能讓中國傳統中的君子之志、匹夫之責落地生根。當然,為城市立傳也是為現實畫像、給歷史回音、給個體尊重——一部《鋼的城》就這樣具有了歷史和現實、企業和社會、個人和國家的多重視野,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從“生活”這片沃土上生長出來的。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學。在一切有關文學與生活關系的說法中,總是老托爾斯泰的話最讓人心動。他說:“真正的藝術作品不是偶爾在藝術家的心靈中產生的,而是從他所經歷過的生活中得來的果實。”生活的果實,這大概是對《鋼的城》最恰當的定位和最得體的褒獎。
(作者:付如初,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 2022-09-23豐盈的速寫張揚崇高美——讀裘山山散文集《比山更高的樹》
- 2022-09-21散文集《遠道而來》:樸實豐盈的山水述懷
- 2022-09-19散文集《遠道而來》:樸實豐盈的山水述懷
- 2022-09-14散文集《遠道而來》:樸實豐盈的山水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