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半導演》 作者:趙荔紅 版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時間:2022年6月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彥亮
電影誕生至今,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它是現代科技帶給人類的一門特殊藝術。“藝術門類中,唯有電影,靠‘機械眼’這個中介完成;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中間出現了非人的機器。這就注定了,電影甫一誕生即自帶缺陷,它最易被資本化、復制化、工業化,它的個人性最弱、社會性最強,在所有藝術門類中,電影,最具現代性。”趙荔紅在《七個半導演》后記中如是說。
作家趙荔紅的新書《七個半導演》,對20世紀著名的8個導演的電影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分析,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電影這門藝術有了全新認知。
任何一門藝術,要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師,必須要有自身的特點,要有思想性,沒有思想,徒有技藝,就只能做一個技術家。《七個半導演》中的卓別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伯格曼、布列松、侯麥、羅西里尼、希區柯克,每個導演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他們在20世紀電影史中,如群星閃爍,他們具有的獨特風格,永遠定格在觀眾心中。
趙荔紅在這本書中,抓住每個導演的獨特風格:她呈現卓別林電影中復雜而豐富的人性,分析比照“夏爾洛”與“凡爾杜”的形象及其關聯,她寫道:“卓別林所有的技藝手法、電影語言,全部根植于生活土壤。生活世界中的人,街市上行走的人,充滿煙火氣的人,是他一切創作的源泉。眾生蕓蕓,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幽微、深刻而單純的人性,只有人的世界能令卓別林永遠感到新奇、深深迷戀。”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無法解釋又千真萬確”,她呈現其電影的獨特元素,諸如火、雨、詩歌、繪畫,三位一體,解析電影想傳達的鄉愁、恐懼與犧牲;關于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她用十個關鍵詞總結其特點:風格、流動、留白、明朗、人情、物情、嫁女、瓦解、孤獨、空無;她深度分析“伯格曼的怕與愛”,呈現現代人的焦慮不安、孤單隔絕,以及對家園對愛的極度渴望;布列松是導演中的導演,她通過作品分析其電影的藝術特色與獨特風格,對現代社會的見解;她敘述侯麥電影里中產階級女子的心理世界及精神樣貌;她比較分析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和《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她呈現希區柯克的一些電影手法,諸如,麥格芬、不祥的樓梯,等等。
屏幕上呈現的幻象,有時更接近真實,能深入表達人性的復雜,能呈現社會現實之種種,能記錄歷史與時間的流逝,能傳達導演及觀眾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人類對真理的孜孜探求。《七個半導演》是一本電影評論,通過敘述導演及其作品,呈現了不同時期電影的發展;它同時還是一部文學作品,趙荔紅說:“我的電影書寫,也是一種再造。”她的文字細膩生動,卻不失精確深刻,她試圖通過對導演及電影作品的解析,思考現代世界中人的處境。
趙荔紅說:“在電影中,我穿越時空,經歷重大事件,為情所感淚流滿面,我有千百種身份,死過千百次,又復活了千百次。”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趙荔紅的書,我也試圖做那一千個觀眾之一,體會她千百次的死亡與復活。趙荔紅引用布萊希特的話:“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樸素地思考。樸素的思考,就是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在她的行文中,我也試圖如她一般樸素地思考,試圖去體會她內心隱秘的起伏。
- 2022-09-30笛安《親愛的蜂蜜》:以孩子為起點,成人再次思索人生
- 2022-09-26王蒙新書《天地人生》出版 探尋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 2022-09-23《至味中國》:管窺飲食文化的特色
- 2022-09-21讀懂新時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