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洪玉華
10年間,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可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有賴于公眾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從掌握科學知識,到尊崇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的提升既關系每個人的成長,也關乎國家乃至人類的共同命運。
在講述科學故事、傳播科學家精神等方面,出版界持續推出了一批好書。《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人民出版社)、《月上》(浙江教育出版社)、《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人民郵電出版社)、《萬鳥歸巢》(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等都是新近出版的優秀圖書。同時,科普圖書更好讀、有趣,更能激發小讀者的科技好奇心。立體書《打開天宮空間站》(電子工業出版社)、融媒體圖書“氹氹黔游記之中國天眼”叢書(貴州科技出版社)將科技發展應用于科普圖書,讓小讀者可以邊玩邊讀,在閱讀中感受科技魅力。
記錄攀登科學高峰故事
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從來都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引領。《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是一部航天人自己編寫的,記錄航天故事、反映航天精神的圖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在該書序言中說,翻開這本書,航天精神力量撲面而來。這本書的字里行間,詮釋澎湃的熱情,全是珍貴的回憶。
書中談道,成如容易卻艱辛,中國航天人深知成功背后是多少拼搏、多少奉獻。因此書中寫到了許多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人,記錄了大量精彩的、令人難忘的事。該書在這些人與事中生動講述了隨宏觀歷史進程而展開的航天事業奮斗歷程,在真實生動的故事中展現航天精神,闡釋精神的力量。該書主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趙小津認為,真實生動而不空洞、系統全面而不割裂、飽含深情而不造作是本書的三個特點。
如果說《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是航天人自我的視角,《月上》則更具他者視角。這是一部全景式書寫中國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繞”“落”“回”過程的報告文學作品,系統講述中國探月工程,涉及的人與事相對龐大。《月上》作者陳新采取的方法是將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情感線作為探月工程的連綴線,串起科研團隊,串起人類的探月夢、中國人的探月夢,串起中國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索歷程。全書采取三線交織的敘事結構:一條線是人類“上九天攬月”的飛天夢想,一條線是吳偉仁的成長、奮斗經歷,一條線是中國探月工程發展過程。三條線以麻花辮的編織方式相互交織。
該書責編吳穎華說,作者在可讀性、文學性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序篇《月滿華廈》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詩歌《月亮》切入,其他篇章也常見詩詞、信件、歌詞、傳奇故事等。作者充滿詩情又接地氣的書寫成就一部反映科技強國建設的優秀作品。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回望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那些堅卓深邃的紅色足跡,以“擔當”“求索”“躬行”“情懷”4個篇章,講述了10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紅色情緣。書中以科學家精神內涵為框架,立體呈現他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研創新一線躬行求索、忘我奉獻的動人故事。
書中記錄的100名院士中,既有“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也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年輕”院士。他們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擔負起科技報國的時代重任,共同繪就了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奮斗篇章。該書策劃編輯韋毅說,百名院士的故事生動反映了“跟黨走、為人民”的科技界時代最強音,可以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歷史重任,迎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潮頭奮力前行。
激發小讀者的科學興趣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出版界在記錄、傳承科學家精神的同時,也在推出形式更加多樣的科普圖書。這些科普圖書一方面傳播科學知識,增強小讀者的科學素養;一方面激發他們的科技好奇心、探索欲,埋下科學的種子。
隨著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陳冬、劉洋、蔡旭哲3位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要生活半年之久,并且將多次出艙。這期間的新聞報道、太空課堂再次激發小讀者的太空夢想。立體書《打開天宮空間站》共4個平面頁、八大立體結構、數十個小結構,立體呈現天和核心艙、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等天宮空間站的核心場景。通過“打開”和拼裝,小讀者可提升動手能力,參與互動體驗,在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中快樂掌握航天科普知識。
為做好“中國天眼”科普工作,貴州科技出版社推出了“氹氹黔游記之中國天眼”叢書。叢書包括《哇!世界最大的鍋》《嗨!山窩窩里的大眼睛》《聽!宇宙的“心跳”》《厲害了!微重力蜘蛛人》《噓!一起來看星星吧》5冊,以繪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讀者講述“中國天眼”為什么要建在貴州、為什么在其周圍要保持無線電靜默、日常是如何維護的、“中國天眼”運行以來的重大發現如脈沖星等科學知識。
貴州科技出版社副總編輯孟豫筑介紹說,為了讓小讀者更容易理解,書中設計了虛擬人物氹氹。這個可愛的名字,既與“中國天眼”的建設地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有關,也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書中的氹氹既懂中國故事,也了解貴州特色。他拋出一個個問題,又作出生動解答,讓小讀者在趣味閱讀中了解“中國天眼”故事。為滿足少兒聽讀以及親子閱讀需求,叢書附有音頻二維碼。
奧運賽場同樣吸引著小讀者,但奧運故事中不僅有競技還有科技。《雙奧奇跡·超級建筑科學繪本》就帶領小讀者從科技視角看奧運。叢書中的《冬奧場館來了!》是獨特的雙向閱讀繪本,從正面閱讀是“冰絲帶,就位”的部分,講述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冬奧場館“冰絲帶”的設計建造過程;從反面閱讀則是“水立方,變身”的部分,講述為了適應冰壺比賽的場地要求,我們所熟悉的水立方“凍”成冰立方的改造過程。《建鳥巢》則帶領小讀者回到2008年,了解這座世界上唯一一個擔任兩屆奧運會開閉幕式重任的奧運場館、一座凝聚兩代人雙奧記憶的奇跡建筑的建造過程。
該書出版方認為,中國的奧運建筑凝聚了中國人對奧運的思考,對未來的追求,在建筑的賽場上,我們和時間比賽,以科技競技,讓奧運沒有停留在短短數十天的比賽中,而是和知識一起,長存于孩子的成長記憶中。
科普讀物自然也不可忽略太空探索的執著與艱辛。《打開天宮空間站》借助立體書讓小讀者體會“打開”閱讀的過程,并在上百個知識點中深切感受我國科技成就的輝煌和科學家的偉大,從而激發少年兒童科技探索的興趣,傳遞自立自強的信心、科技報國的情懷。同樣,講到奧運場館建設,科普硬核知識的同時,也闡釋了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求真探索。講到“中國天眼”必然會講到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的故事,閃耀在其間的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在科技與科普中傳承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記錄重大科技工程的圖書,還是面向小讀者的科普讀物,一個個故事中都凝聚著科學家精神。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中有院士小傳,每篇文章都引用了院士們的話。韋毅介紹說,書中引用的院士話語有的選自他們的入黨申請書,有的來自他們的獲獎感言,也有的摘自他們的傳記和文集。這些話大多樸實無華,但發自內心,流露真情實感,因此格外動人。在這些樸實的話語中凝聚著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報國的傳統薪火相傳。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中有一代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突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的故事。這種科技報國的精神始終在延續。《萬鳥歸巢》講的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故事,也是又一批青年科學家融入國家建設的故事。書中講述的中國高精尖海歸群體歸巢筑業的故事中凝聚著愛國之情、報國之心、強國之志。作品講述了青年科研人員為推動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竭盡全力的心路歷程,也寫出了科學家精神的代代相傳。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照亮航程。《月上》描繪出了探月科研團隊吃盡苦頭卻又笑到最后的成長過程,用詩歌雋永的意韻來記錄原本枯燥的科研進程以及零距離接觸月球表面所見風景。作品在書寫探月團隊成員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時,側重于從細微之處著手,深入挖掘感人故事,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細節來表現。比如,吳偉仁寫給妻子的信件《如果沒有月亮……》中說:“如果沒有月亮,那我也許會研究如何登陸行星。登陸行星比登陸月亮更難,我可能更忙,回家的時間更少。”《月上》可以看作一部關于中國探月工程的史詩,也是一首獻給科技工作者的贊歌。
書摘
由中國工程院9個學部推選并經黨組審定的100名院士中,既有“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也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年輕”院士,充分體現了權威性、廣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他們或擁有共和國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是各自領域的領軍者;他們或忘我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或學術造詣深、科學視野廣,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擔負起科學報國的時代重任。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在千字文里,為凝練院士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歷盡艱險、矢志不渝的紅色情緣,力求真實有據、細節生動,我們組織協調了多名擅長科技人物報道的骨干記者和編輯,組成特別報道組和編輯專班,積極踐行“四力”,在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采訪院士本人及親朋等群體,參閱院士的傳記、專著、入黨志愿書等相關文獻、影像資料,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本書分為“擔當”“求索”“躬行”“情懷”四個篇章,生動地敘述了院士們是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的。
我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讀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脈絡里,重溫錢學森、朱光亞、王大珩等科學巨擘的科研報國之路,鼓勵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畏艱險、勇于創新,為黨、為祖國、為人民而不懈奮斗!
——摘自《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吳總,您千萬別激動!千萬別激動!”
“我知道……我知道……”
助手最擔心的是他在激動的時候流淚。
然而,他還是激動了,還是流淚了,以至于眼睛瞬間充血了。
“吳總,不能流淚啊!您的眼睛剛做完復明手術不久啊……”
可是,今天他能不流淚嗎?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日子啊!
這是一個對他來說有著無比幸福感和無比成就感的日子!
這是一個對中國來說開天辟地的日子!這是一個對世界來說重圓夢想的日子!這是一個踐證中國方案的日子!
是的,在高尖科技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在深空探測領域!在九天攬月領域!在宇宙探索領域!
這天是2020年12月17日,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采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并創造多個“中國首次”后,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從月球挖掘月壤返回地球的日子,身為總設計師的他怎么能不激動?
為了這一天,在16年的漫長歲月里,他廢寢忘食地操勞,不舍晝夜地研發,最終導致視網膜撕裂,每每發作都疼痛難忍,視野模糊,其間雖進行過多次激光治療,卻非但未見到什么療效,相反病情還越來越重。
最令他難受的是,到2020年初時,他的一只眼睛還出現大出血,甚至幾乎失明。肩負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最重要的“回”重任的嫦娥五號發射在即,自己的眼睛卻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這是多么令人焦急憂焚的事。
所幸,他在做過一次較大的手術后,康復了。
主治醫生告誡他,他的眼睛手術雖然很成功,視力也恢復了,但是他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操勞用眼,遭遇悲歡之事時也不要激動。因為激動會落淚,落淚會揉搓眼睛……
不像以前那樣操勞用眼?任務這么重,事情這么多,這怎么做得到呢?只能盡量將息了。
遇到悲歡之事不激動,這個能夠做到!畢竟自己已經一把歲數了,歷事甚多,情感不會像以前那么脆弱了。
然而,現在嫦娥五號成功取回月壤,奮斗了這么多年,這偉大的一天終于到來,之前深以為自己能夠做到“遇到悲歡之事不激動”的他,還是激動得淚如雨下,這讓他的助手擔心得不得了……
其實,此刻激動得淚如雨下的人又何止他一個!
這些紛飛的淚雨,是一個團體16年如一日夙興夜寐披荊斬棘俯首奮斗后,取得穰穰收獲的喜悅和昂揚的自豪。
這個團隊有這樣的座右銘:化蛹成蝶的過程肯定是痛苦的,但不經過如此磨礪,又哪來陽光下翩躚起舞的榮耀與快樂?
這個團隊是中國探月工程團隊!
他是中國探月工程團隊萬千奮斗者中的一員!
他是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摘自《月上》
- 2022-10-25中國圖書在法蘭克福書展備受關注
- 2022-10-24中國圖書在法蘭克福書展備受關注
- 2022-10-24劉心武:我這株老梅,還能繼續報春
- 2022-10-21第三屆甘肅兒童文學八駿擬入選作家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