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弋舟曾說,很喜歡《先前的風氣》的書名。細細咂摸,這5個字平仄和諧,韻致清雅,很能引發人曠遠的幽思。這是穆濤8年前寫的書,甫一出版,便摘得當年的魯迅文學獎和“中國好書”,引發評論界熱議。
蟄伏數年,穆濤又推出了新作《中國人的大局觀》(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全書以《詩經》《尚書》《史記》《禮記》《漢書》《春秋》等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鞭辟入里又幽默風趣地闡釋了傳統文化常識,全方位地展示深植于中國人內里的文化氣質,同時結合一些社會問題,呈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
進入這本書的路徑有很多條,你既可以屏氣凝神,以嚴肅的態度渾然忘我地將自己卷入其中;亦可以當作消遣,隨意翻翻,感受本真書寫背后粗糲質樸的原始體驗。
如果說余秋雨那種思接千載、文采瑰麗的學者散文曾讓人們無限神往,那么,穆濤這種充滿智識和洞見的歷史寫作則不遺余力地把我們帶到現場。“文章風云,大就是美。”這個“大”撐起的“局”,不僅指文字漂亮,也不僅指敘述技巧,還包括作者剪裁鋪陳史料時的舉重若輕和思辨分析時的觸類旁通。穆濤的大散文寫作特色鮮明。他的跳脫和輕盈,他的瀟灑風流和隨緣自適,屢屢讓人贊嘆。
譬如寫到東方朔的時候,因為《史記》和《漢書》關于某件逸事的記載不一樣,穆濤大張旗鼓地鋪排了建章宮的形制,講到了呼韓邪單于率10萬眾降漢,還牽引出了工商界人士、養羊大戶卜式捐資幫助河南郡守安頓流民。扯拽這么多,僅僅為了說明騶牙這個吉祥物并不是在建章宮發現的,建章宮建于公元前104年,而史載發現“祥瑞”是公元前121年。穆濤以為,承續中國文化傳統,汲取典籍中的智慧重要,但認知典籍之所以成為典籍的方法,包括典籍所植根的歷史土壤,以及人文生態也同樣重要。
艱深繁復的原典,在穆濤筆下,皆成造化之神奇。《詩經》《尚書》《春秋》《漢書》這些當下閱讀時頗感阻礙的古奧典籍,在穆濤五光十色的文字世界里,讓人于會心處忽然一凜:我們的生命其實多多少少可以和兩千年前的生命勾連。
很多詞,那么習以為常,以至于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比如八面威風,連稚子小兒都知道什么意思,可具體解釋又不知這個“八”是怎么算出來的,風又是什么風。穆濤在解釋春天的時候,順便講了“八面威風”這個詞,指一年四季有8個方向的風。從冬至開始,每45天變化一種風向,依次是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閶闔風、不周風、廣莫風。是不是覺得很長知識呢?至于書中耳目一新的解讀,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每一篇小文都會讀到和原有認知不同甚至堪稱絕妙的解讀。
穆濤的散文之所以在草蛇灰線間伏脈千里,且別有洞天,皆因一個“通”字。讓我們于靜止的文字中摩挲出歷史本真的面目,打撈起作家并未說出口的東西。他那顆諄諄切切的心,火熱而殷切地跳躍著,這是中國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
對穆濤來說,歷史在每一刻都是自足的、豐沛的,問題在于,他如何將自己感知到的自足與豐沛傳達給每一位讀者。假如經典是在描述過去的生活,那時的生活又是什么模樣?所以,他的寫作,可以說天然就是3件事情的平衡——講一個動人的故事,闡發對歷史的理解,且尊重歷史事實。他自然而然就把這3個問題結合在一起了。
- 2022-11-01文學大家的人生智慧
- 2022-11-01讀長篇小說《銅行里》:富有傳統底色的沉穩之氣
- 2022-10-31富有傳統底色的沉穩之氣——讀長篇小說《銅行里》
- 2022-10-31亙古放翁的隔世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