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泰國曼谷,一派欣欣向榮的悅目景色迎接著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在曼谷拉達納哥信展覽館“馳名的文娛藝術”主題館內,陳列著兩部曼谷王朝初期文學代表作,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的泰語譯本位列其中。一部他國名著的翻譯作品被奉為本國之文學代表作,這種禮遇在世界范圍內是少見的。《三國演義》在泰國為何有如此影響力?中泰文學交流如何借由翻譯之橋促進兩國文化互融互通,增進民心相知相通?
《三國演義》是17世紀以來在泰國華人中深受喜愛的中國文學經典之一。1802年,時任財政大臣、大詩人昭帕耶帕康(洪)領受拉瑪一世的王命組織翻譯《三國演義》,這部譯作也被稱為洪版《三國》,成書后在泰國各階層中逐漸風行。洪版《三國》的翻譯一改此前泰國文學被詩歌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僅奠定了泰國小說文類產生的基礎,還帶動了散文體文學的興起,并最終取代韻文體詩歌成為文學的主流,拉瑪六世組建的“文學俱樂部”還將洪版《三國》評為“散文體故事類作品之冠”。
《三國演義》深入人心
洪版《三國》成為泰國文學史上名副其實的經典之作,其魅力跨越時間長河,熱度至今不減。此后,各種泰文《三國》新版本不斷推出,無論是1977年萬崴·帕塔諾泰的《新譯〈三國〉》、2001年威瓦·巴查冷威的《批注版全本〈三國〉》,還是2013年甘拉雅·素攀瓦尼的《三國》(圖①,金勇供圖),都在泰國獲得了相當的接受度。泰國民眾對諸葛亮、關羽、趙云、劉備、張飛、周瑜等三國人物如數家珍,對“桃園結義”“火燒赤壁”“空城計”等三國故事耳熟能詳,其中“草船借箭”“火燒戰船”等片段還入選了泰國中學教科書。泰國有句俗語,叫做“不讀《三國》,難謀大事”,即是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三國》里的經驗與謀略必不可少。
圍繞《三國》而生的“三國文化”在泰國長盛不衰,深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關帝廟和關公像遍及泰國諸府,每年多地都會舉行隆重的“關公節”。三國故事也時常出現在佛寺的壁畫和石雕畫上,并被改編成地方戲曲,或寫入田園民謠,在城市鄉間廣為傳唱。不僅如此,《三國》中的智慧還廣泛應用于商業謀略和企業管理,各類與《三國》相關的書籍一直是出版業和報刊業的寵兒。
實際上,泰國的文學藝術傳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更多,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在泰國的成功跨越了巨大的文化差異,其中,赴泰華人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17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學作品伴隨華人移民漂洋過海來到泰國,在當地華人社區內流通、傳承,繼而通過“小傳統”和“大傳統”兩個層面向泰國社會擴散:一方面,中國文學和故事通過華人講述、神廟活動和戲曲表演,走向市井傳播;另一方面,一部分華人通過入仕為官和聯姻結親等渠道實現了社會流動,從而將中國文化帶入宮廷。18世紀60年代后,泰國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宮廷里的中國文化氣息日漸濃郁,中國文學開始受到泰國王公貴族的青睞。在這一大背景下,《三國演義》被泰國宮廷選中進行翻譯,并與泰國本土文化相融合,成為泰國“大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學廣為譯介
洪版《三國》的巨大成功帶動了中國古典小說在泰國的翻譯風潮。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六世時期,共有30多部中國古典小說被翻譯或移植到泰國,這一翻譯浪潮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頂峰。《西漢通俗演義》《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西游記》等作品被陸續譯成泰語,中國古典文學在泰國擁有了廣泛的讀者群體。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報刊依靠連載中國古典小說而暢銷,市場上甚至出現了模仿“三國語體”創作的“歷史小說”和人物傳奇,被稱為“仿中國小說”。
隨著20世紀泰國本土現代文學的興起,中國現代文學逐漸取代古典小說,成為在泰翻譯流傳的中國文學主體。二戰結束后,泰國社會涌現出一批具有左翼思想的知識分子、作家和報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深受中國左翼文學思潮和文藝理論的影響。1952年,泰文版《阿Q正傳》出版并迅速售罄,此后曾多次翻印。魯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記》《祝福》《故鄉》等被不斷翻譯出版,茅盾、郭沫若、老舍等人的作品也先后被譯介到泰國。新文化運動后中國現代文學涌現的名家名作對泰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并為泰國“文藝為人生,文藝為人民”的文學思潮推波助瀾。泰國著名左翼作家集·普米薩被20世紀70年代的泰國學子視為精神榜樣,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和文藝思想就深受魯迅的影響。
1975年中泰建交之后,更多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泰語譯本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巴金的《家》《春》、茅盾的《子夜》、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蝴蝶》、莫言的《紅高粱》、王安憶的《小鮑莊》、池莉的《她的城》、鐵凝的《永遠有多遠》、遲子建的《白銀那》等,廣受泰國讀者歡迎。值得一提的是,以金庸作品為代表的武俠小說也被陸續譯成泰語,中國文學譯介在泰國迎來又一波小高潮。其中,以《射雕英雄傳》最為著名,這部小說最早被翻譯成泰語,譯者將其改名為《玉龍》。后來,人們便用“玉龍”一詞泛指各類武俠小說和武俠功夫電影,這些由中國傳統文化脫胎而出的通俗小說和影片深受泰國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文學交流蓬勃發展
相較于中國文學在泰國的譯介史,中國對泰國文學的翻譯起步較晚,但同樣成果斐然。1958年,由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泰語專業師生集體翻譯的《泰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是最早一批被譯介到中國的泰國文學作品。1975年中泰建交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中泰兩國的文學交流活躍,不僅作家團體頻繁互訪,文學的譯介和研究也日益增多,泰國文學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以欒文華、邢慧如、顧慶斗、龔云寶、李自珉、何方、高樹榕、房英等為代表的翻譯家們做出了突出貢獻。
20世紀80年代,多部泰國文學名著被翻譯成中文,有的作品甚至擁有不止一個譯本,其中尤以西巫拉帕的中篇小說《畫中情思》、克立·巴莫的長篇歷史小說《四朝代》和查·高吉滴的長篇小說《判決》產生的影響最大。西巫拉帕是泰國著名左翼作家,《畫中情思》通過一位貴族婦人的愛情悲劇展現了封建家庭對女性的束縛;克立·巴莫是泰國著名作家和政治家,他的《四朝代》被譽為“泰國的紅樓夢”,通過一位經歷了四位君主時代的貴族婦女的人生起伏,展現了恢弘的時代畫卷和歷史變遷;查·高吉滴則是泰國唯一一位兩獲泰國最高文學榮譽“東盟文學獎”的作家,《判決》是一部反傳統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也是其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通過上述作品,中國讀者能夠感受到泰國文學的魅力,同時加深對泰國社會的理解和認識。
近年來,中泰兩國間的文學交流呈現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的態勢。在中國出版的泰國文學譯著不僅包括《克隆人》和《東北之子》這些榮獲“東盟文學獎”的小說,還有古典詩歌名篇《帕羅賦》和經典詩歌文庫《泰國詩選》(圖②,金勇供圖)。在泰國的各大書店,重印的中國經典文學依舊熱度不減。廣受歡迎的新書中,除了莫言、余華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外,數量眾多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也在泰國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伴隨《瑯琊榜》《花千骨》《甄嬛傳》等電視劇在泰國引發一次次收視熱潮,這些中國網絡文學原著小說在暢銷書榜單的排名也居高不下,帶動了一大批泰國年輕人燃起學習中文、研究中國文化的熱情。從《三國演義》的泰譯開始,中泰兩國架起了一座敦睦情誼、增進了解的文學橋梁,借由文學交流實現了文化上的互融與互通。
(作者:金勇,為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副教授)
- 2022-11-17修史立典 存史啟智 以文化人——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編纂出版記
- 2022-11-172022年10月“中國好書”榜單發布
- 2022-11-17全新升級版《渴望生活:梵高傳》推出
- 2022-11-17熊頓作品十周年紀念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