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貫通、古今不隔,是自馮友蘭先生開始,范文瀾、嵇文甫、任訪秋等眾多學者遺留給河南大學人文學科的優良學術傳統。它既是對近代以救亡圖存為目的進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承繼,也是當代河南大學文科以人文語義學為支點,破除學科壁壘、復興文史兼治學術理念的重要途徑。為承繼傳統、守正創新,河南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張寶明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王中江教授以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術理路,聚焦近代中國關鍵詞和“主義”話語,廣邀海內外知名學者、匯聚文史哲多領域專家,探討詞匯翻譯與移植的路徑,闡釋概念古今轉化和東西融合的歷程。經過學者們的反復論爭與思想碰撞,“集眾家所長,取自我之道”,提出“人文語義學”的學科概念,以期通過闡釋同一學科內核心概念的衍生、不同學科間共有概念的內涵關聯、中外概念互動中的轉義,探討語義創生與思想啟蒙、文明對話、社會轉型、文化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該思路得到學界同仁的惠助,紛紛惠賜大作參與討論,在此基礎上編撰“人文語義學”的起航之篇——《語境與語義:近代中國思想世界的關鍵詞》一書。該書由河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培育計劃“人文語義學”專項支持,2022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集分上下兩卷,共83.7萬字。上卷集中于“近代中國的關鍵詞”,收錄耿云志、王汎森、坂元弘子、王中江、楊國榮、村田雄二郎、張寶明、方維規、黃克武、許紀霖、李恭忠等學者對近代關鍵詞的闡釋及嬗變研究;下卷分為“日譯關鍵詞與中國新名詞”“清末民初的‘主義’話語”“觀念史/概念史研究的方法和翻譯”等若干方面,匯集了徐水生、王中江、王汎森、陳力衛、張寶明、歐陽哲生、唐文明以及羅志田、王憲明、章清等學者關于中日名詞的關系、“主義”話語以及觀念史、概念史等方面的高論。
近代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來自東西方哲學和思想兩種傳統的接觸、融合和轉化。它深受中西文化差異、傳統文化近代轉型以及個體文化境界、群體文化塑造等多維面向影響,其學術基礎、研究起點、概念源流均離不開“關鍵詞”。書中所探討的近代中國“關鍵詞”,廣義上屬于新術語、新名詞、新概念、新觀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詞匯,從人文語義學的視角看,它們是近代中國學術話語的基礎、政治理念傳播的核心和社會思潮演變的主題,在歷史語境與語義闡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由此而言,《語境與語義:近代中國思想世界的關鍵詞》的出版,不僅是集當代思想史研究名家所長的大成之作,也是傳承河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百年學術方法與學術理念的一部探索之論,必將進一步推動“人文語義學”這一學術命題的深入尋繹,為尋索“人文語義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理論與方法開啟全新路徑。(閔祥鵬 河南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 2022-12-02近代國文教育的多重維度——讀陸胤《國
- 2022-11-30為何世界杯讓人癡迷 答案或許就在這些書里
- 2022-11-28政治心理學:一門學科,一種資源
- 2022-11-25錢學森的信仰是如何樹立的——讀《兩個身份 一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