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劇《真相》的原著小說《靜默的鐵證》出版。這部反映檢、警合作,運用刑事科學技術突破證據瓶頸,集痕檢、文檢、法醫、犯罪心理學于一體的刑偵小說,講述了以林遠昊、林嵐為代表的檢察技術人員運用先進的專業技術手段突破疑難案件瓶頸,攻克“零口供”案件,使冤案得以昭雪的故事。
《靜默的鐵證》 米燭光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靜默的鐵證》作者米燭光,曾從事檢察官工作20余年,這本書的誕生是她對過往職業生涯的紀念。米燭光在談及自己的職業和《靜默的鐵證》出版的時候說:“因為愛這個職業,所以寫了這個故事,所以有了同事、公安、法官這些熟悉的身影。”
“米燭光”其實是筆名,這個結合了理科和文學特點的名字隱喻了法律人的力量:“每一個法律人都在盡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哪怕是微光,也能劃破黑暗,帶來光明。”
小說是從女檢察官林嵐的角度寫的,目前市面同類小說中的女性視角比較少。米燭光透露,《靜默的鐵證》還會有第二部,主角依然是“雙林”組合,第二部的案件所用技術的新穎性、知識型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對話米燭光 體現女檢察官的思維方式
問:您的職業之前是檢察官,是什么契機使您開始小說創作呢?
米燭光:因為愛這個職業,因為對真相的執著,寫這個故事寄托我對這份職業最濃厚的愛,曾經在檢察技術處和公訴處的那些歲月,即使滄海桑田,記憶永在。
問:書中的“古瓶案”是真實案件還是您處理的多個案件的集合體?
米燭光:稱為集合體肯定更準確一些,會有一些辦過的案子的元素,犯罪的手法、審訊方法、突破案件的技術手段、某個有特點的犯罪嫌疑人、產生一個案件的深層次原因等。小說是從女檢察官的角度寫的,因為我想體現女檢察官在辦案中的一些思維方式、女性特有的細心等。
問:對于寫小說,您是更加關注案件本身還是更傾向于層層剝繭的推理呢?對于這部作品的影視化,您的個人評價如何?
米燭光:因為職業習慣,可能更關注的是案件本身破獲的邏輯性和合理性,畢竟,現實中真實的案件辦理和懸疑推理的藝術性還是有差異的。
作品的影視化有影視化的需求,和小說的考慮肯定不一樣。不過,對檢察技術在辦案中所起到的作用,對檢察技術人員重要性的論證,以及法律加技術在當下辦案中的重要意義,應該都是一致的。
問:您認為檢察官題材和法醫、警察等題材有什么不同呢?
米燭光:檢察官題材最大的難度在于,檢察官在案件辦理中取證親歷性沒有警察、法醫多。不過,檢察官在提審犯罪嫌疑人時的訊問,在法庭上支持公訴的職能,如果寫好了也很精彩。還有一項就是提前介入,當重大案件發生時,檢察官提前介入,引導偵查;當證據鏈條不完善時,提出補充偵查的意見。同時,描寫技術手段補充偵查,突破案件瓶頸、零口供,這些都是很好的寫作嘗試。這些職能一直都存在,很多作品中也有過描寫,但是這么集中的、大篇幅描寫不多,這些新穎的地方也是這部作品和劇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問:《靜默的鐵證》中寫到了很多技術辦案的細節,你是怎樣將這些細節糅合到小說情節中的?
米燭光:因為以前在技術處工作過,辦案的時候很重視技術證據。不過,寫作的時候還是很謹慎的,因為怕有一些技術手段發展了,而我沒有及時更新知識,所以會查大量的論文。查論文的過程中,一些案件和技術手段的收集又會反過來啟發我對故事的描寫,同時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算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吧。
問:您目前是離開了原職,還在武大讀刑法學博士,是為了寫作做更多儲備嗎?
米燭光:我是70后,讀博士是對職業生涯的一個總結吧,二十幾年的實務工作,通過理論總結和提高一下,對專業和人生都是一個駐足回望再出發的機會。(孫珺)
- 2022-12-02站在網信事業的最前沿——評《最前沿:國家網信工作沉思錄》
- 2022-12-02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中蘇秦張儀帶給我們的三個啟示
- 2022-12-01帶讀者領略文學名家風采
- 2022-12-01《丹吉爾迷霧》:重重迷霧之下的自我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