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記者 任思雨)“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鎮市,真是世外桃源啊!”這是老舍筆下云南大理喜洲的美景。如果來到洱海畔的喜洲古鎮參觀,稻田包圍之中,也許你會注意到一個美麗的打卡地——喜林苑。
2004年,美國人布萊恩·林登(Brian Linden)賣掉房子,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喜洲,他們將民國時期喜洲富商楊品相的宅院精心修繕,變成集精品酒店和文化中心為一體的喜林苑。
這些年,林登一直致力于保護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他也從村民們口中的“老外”變成了“林村長”,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如何將這里變成了家?

林登與村民們。來源:出版社供圖
“不妨考慮一下中國”
電話另一頭,每當林登講起關于中國的故事,常常會習慣性地在前面加上“咱們”兩個字。對久居在這里的他而言,這段緣分,要從上世紀80年代與一位老教授的對話開始。
林登出生于美國芝加哥,年少時由于家庭拮據,他一邊讀夜校一邊打工,有一天,他到一位老教授家清潔地毯,剛從中國回來的教授請他幫忙在地圖標記一下中國的位置,他卻對著亞洲大陸一臉茫然:自己并不清楚它在哪里。
教授給了他一杯中國綠茶,并講起了在中國旅行的故事,鼓勵他可以試著去國外探索,“你應該放眼海外……甚至不妨考慮一下中國。”之后,林登在校園里看到一張中國資助留學的海報,在忐忑不安地遞交申請表后,他真的接到了來自大使館的電話。
1984年8月,22歲的林登從歐洲搭乘火車輾轉多地,終于到達北京,走進北京語言大學。

林登主演的電影《他從大洋彼岸來》。來源:出版社供圖
與之前迷茫的生活相比,林登在中國度過了一段頗為充實的時光。抵達學校的第二天,他就被選中出演電影《他從大洋彼岸來》,再后來,他成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駐京攝影記者。求學期間,林登還坐著火車游歷了大半個中國,那段驚險刺激又收獲滿滿的游歷,讓他徹底愛上了中國地域分明的民族文化,也愛上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建筑。
而在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攻讀研究生期間,林登還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愛人——美籍華人瑾妮。
“中國給了我信心,讓我敢于追求自己年輕時無法企及的生活。我越來越認同這個國家,認同他的文化,還有他的人民。”林登說。

林登與瑾妮在延安。來源:出版社供圖。
“這里最吸引我們的是人”
之后,林登前往斯坦福大學攻讀歷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與愛人瑾妮先后游歷了全球上百個國家,在工作的同時也繼續關注著中國文化。
2004年,兩人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賣掉美國的房子,帶著孩子回到中國定居。“我做過很多個國家的教育項目,我發現他們都對中國不完全了解,中國是我生活中的師父,所以我覺得應該創造一個這樣的平臺,傳遞給世界一些我們體驗過的經歷、體會過的中國智慧。”
接下來的兩年里,他們走訪了中國的許多古鎮和鄉村,最終,在云南大理蒼山洱海間的喜洲古鎮停下了腳步。

白族民居楊品相宅。來源:出版社供圖
喜洲古鎮是一座千年白族古鎮,那里保留著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白族院落,在一片金色稻田前,林登夫婦尋到了一處“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典型建筑——楊品相宅,林登被這座老宅深深吸引,希望將這里變成實現理想的基地。
當時,林登是第一個提出想要租借房屋的外國人,在當地的支持與幫助下,林登花費18個月左右的時間,與喜洲的近百位工匠一起,將這座老宅“修舊如舊”,打造成集精品酒店和教育文化交流營地為一體的喜林苑。

修復中的喜林苑。來源:出版社供圖
因為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宅院,林登和工匠們的修繕過程艱辛且耗資巨大,但林登覺得,自己“最主要的目的是怎么保護它,恢復它的生命力,讓喜洲人都會感覺對自己的文化驕傲,再吸引世界的游客。”
“其實大理最吸引我們的是人,幫我們實現夢想的人,比如當地人的包容,還有政府對我們的大力支持。”林登說,很多人都醉心于大理的風景,但他覺得,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以及社會歷史資源的吸引力,“這不是‘一見鐘情’,是一個過程,我跟當地的人接觸,就漸漸地意識到它最寶貴的一些資源。”
建起一個真正成為文化和知識交流載體的文化中心,能讓中外游客超越同質化的城市旅游體驗,沉浸在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是林登一家初到中國時的愿望。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喜林苑已經吸引了無數游客來到喜洲,并通過開展許多文化活動成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驛站。
每當有外國友人來,林登會帶著他們逛古鎮早市,聽洞經古樂,體驗采茶、扎染,制作當地美食,參加節日慶典,甚至去三塊錢的理發店理發,在當地餐廳跟村民們交流,讓大家更深入直觀地體驗大理文化、感受小鎮上的煙火人情。
“我希望大家都會意識到咱們中國的一些社會文化資源,對很多外國人來說,我不需要帶他去看一個假的、包裝好的東西,就是體驗中國純粹的文化,對他們也非常有吸引力,而且我覺得這個就是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林登說。

翻修后的喜林苑。來源:出版社供圖
種下一顆種子
在中國生活的這些年,林登目睹了城市與鄉村的飛速變化,更成為許多變化的參與者,他將這些年的所見所聞集結成書《尋鄉中國:林登的故事》,“這是一封情書,寫給每天都在沖擊和激勵自己的中國文化。”
他還記得,初到中國時,大家常常叫他“老外”,但當時的他并不了解“老外”是什么意思,以為大家是在說他看上去年紀比較大,像一個老頭。
而這十幾年,他已經習慣了當地村民親切地喊他“林村長”,他對古建筑保護、推廣傳統文化所做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如今,他每天還是會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復習漢字,新書也率先用中文出版。

《尋鄉中國:林登的故事》封面。來源:出版社供圖
“35年前,我無法在世界地圖上辨認出中國。而現在,我的身份已經與這個國家難以分割。我可以預見我的靈魂將永遠漫步在喜洲的小路上。這里現在已經是我的家,我靈魂的歸宿。”
過去這幾年,林登每天思考的依然是如何開發更多文化旅游的活動,將喜洲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以及如何帶動更多村民受益,“我們其實花很多精力在村子里,希望可以帶動我們周圍的一些朋友。”
除了文化旅游,喜林苑同時還開展國際教育項目,與美國西德威爾高中、明德學院等多所學校合作,邀請許多外國學生到喜洲研學,把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都融入到教材中。
“很多孩子在離開喜洲時會哭,如果是喜洲的經歷讓他們有對中國的情懷,而且是通過這樣非常真實的文化碰撞來了解中國,我覺得這會有長達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的影響力。”
當年,中國的包容與溫暖在林登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如今,他也正在通過喜林苑將種子播撒出去,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一個真實、充滿魅力的中國。

喜林苑附近的日出。來源:出版社供圖
“有朋自遠方來”,林登常常提起這句古老的名言,今年夏天,在60歲生日到來之前,他曾寫下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題的感想——
“過去的三十八年,我一直是中國傳統的受益者。1984年,中國讓我有信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2004年,我和我的家人實現了重新回到中國的夢想。在與這個國家近40年的友誼中,中國人民的溫暖和熱情,讓我過上了一種遠超我想象的幸福生活。”(完)
- 2023-01-04賡續1600年的美——敦煌如是繪
- 2023-01-04從文學到戲劇 是致敬,是對話,更是創造
- 2023-01-04【新華書單第37期·年度特刊】聚焦女性|不負時間饋贈 綻放美好人生
- 2023-01-04《中國電影史》英文版在西安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