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協會2022“大家小課” 系列活動落幕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高凱)從2022年10月初到12月初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北京作家協會邀約文壇名家,開展了“大家小課”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是北京作家協會2022主題活動“文學京彩季”的一項內容。
據介紹,“大家小課”系列活動的創辦初衷是希望能將名家的寶貴經驗和寫作者的需求精準對接,搭建有效的互動平臺。活動先后邀請到十三位文學名家,以小班授課的模式,采取線上線下等方式,對成長中的寫作者給予指導。涉及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在內的多種體裁。
首場“大家小課”在北京文聯的作家沙龍舉行,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做了題為“小說的‘抓人’與‘放人’”的主題授課。
隨后的第四期嘉賓邱華棟、第五期李敬澤、第六期寧肯、第八期喬葉、第九期周大新、第十一期石一楓等,談及的都是小說寫作方面的話題。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在分享過程中,以北京不同時期的地圖為依托,將地理、歷史相結合,講述北京的自然環境,形成的歷史因素、發展變化等內容。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由馬爾克斯所提到的“天真讀者”展開去,發出“我們是否也可以想象一種作者意義上的天真”的疑問,進而談到文學的“邏輯與因果”。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偉大的天真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嚴密的工程師,是一個富有高度邏輯性的編程員。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寧肯在講課中首先以莫言作品為例,講解了敘述者和時間、和小說結構的關系。他結合自己的作品《天·藏》強調,要想解決小說時間的問題,解決結構的問題,敘述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捷徑。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喬葉在第八期做了題為“寫小說到底是在寫什么”的分享。她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表示,寫小說技巧很重要,結構也很重要,各種認識也很重要,但是感情可能是最根本的。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周大新授課的題目是“小說家的思索”,重點講了對人性的認識。根據他的思考,人性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敞開的、美好的部分,是脫胎于動物但又區別于動物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非敞開的、中性的部分,屬于中間地帶的部分。第三部分是黑暗的、丑惡的、可怕的部分,這是帶有獸性遺存的部分。各種層級的人性交雜纏繞,構成了文學寫作的基本內容。
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石一楓在授課時主要談到了小說的氣質。他認為,小說有很多種氣質,往往一個氣質決定這個小說的面貌,也決定其藝術特點、藝術風格。
第二期師力斌、第三期李少君、第十二期何向陽幾位嘉賓都是談與詩歌有關的話題。《北京文學》主編師力斌主要圍繞“為什么把杜甫與新詩放在一起?杜甫和新詩放在一起有什么啟示?”等問題展開,認為杜甫最適合中國國情,最適合當代新詩人,最適合一百年的新詩。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分享的題目是“情感、境界與詩歌”。在他看來,“詩歌就是我們用心來感受、學習和領悟世界的方式。詩歌是一種心學,可以說詩歌是感于心、動于情、從心出發、凝聚感情、用心寫作。”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陽的授課題目是“詩歌中的自然”,她介紹了自己喜歡的幾位詩人——鄭敏、瑪麗·奧利弗、露易絲·格麗克,以及路也的《大雪封門》。結合詩人的作品,何向陽說明了他們是如何處理語言和自然的關系,他們的詩歌當中如何表現自然,同時又把這種自然納入到詩當中,使詩歌能夠煥發出新的神采。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在授課中,講述了如何將現實經驗升華為精神命題。他認為,真正想獲得歷史敘述、現實敘述的縱深感和高度,絕不是靠對現象的堆積,對經驗世界的雞零狗碎的撿拾,而需要能夠基于人文主義的精神,對現實經驗和歷史背面進行深度的處理,將之真正升華為精神性的命題,才能使寫作獲得意義。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莉在第七期,圍繞自己編選的《散文中的北京》,闡述了對于散文的理解。通過這本書她提出并闡釋了若干問題,張莉認為,好的散文能夠凝聚成我們的情感共同體,真正的好的散文、能夠跨越時空的散文是能夠凝聚人們情感共同體的散文。
第十期授課的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周曉楓,以“散文的誠意”為題,分享了自己創作的體會:在散文里呈現多大的誠意和勇敢,其文字就能表達多么大的力量。(完)
- 2023-01-06《風情不搖晃》被點名批評,文學作品要嚴守創作底線!
- 2023-01-06全國累計發布古籍數字資源達13萬部
- 2023-01-06古典名著怎么讀?請看給孩子們的指南書
- 2023-01-05百位名人文學跨年:在朗讀中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