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一位真正的詩人,無論他的謀生職業或社會職務是什么,他肯定都是有情懷、有見識、有底線的——比如,中央編譯出版社原總編輯、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理事劉明清。初次結識劉明清,應該是在某次京城閱讀推廣活動上。當時與他只是寥寥幾語,給自己的感覺是,這位國家級出版社的“老總”,并無一般人認為應有的派頭和故作高深的矜持,而是多了幾分朋友間的尊重與文人的坦誠。作為出版人,劉明清主要是為他人做嫁衣,自己出書并不多。在2009年出版的《從憤青到思想家》之后,似乎就是文化隨筆集《理想與鄉愁: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省思與夙愿》了。
《理想與鄉愁》將2009年以來作者所寫的文化雜感和讀書筆記收入其中;附贈的《人生歸處是田園》,則是作者三十年詩歌創作的精選集,特別是近五年來蟄居北京密云鄉下的青紗帳之歌。翻閱之后,感覺這位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傾心于新詩創作和欣賞,最終執業人文社科出版的劉明清,確實是不改詩人本色。于是移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周一良回憶錄《畢竟是書生》的書名,作為這篇讀書筆記的標題。
詩人的情懷。關鍵詞是“自由”。作為藝術上的皇冠,詩歌從來就是最高貴的、最崇尚自由的,因為它直指人心,揭示人之所為所感所思的社會基因、歷史淵源和深層邏輯,而且從不給任何人以面子。因而,一般而言,詩人也總是將追求自由放在第一位,正如同美國人帕特里克·亨利1775年3月23日在殖民地弗吉尼亞州議會演講中的最后一句話:“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當然,更有名的,則是世人皆知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如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對于資深出版人、作家、編審這些頭銜以及諸多社會職務,劉明清或許更看重自己的詩人身份。正如著名學者、作家、詩人葉廷芳為詩集所寫序言中所說:劉明清有詩的想象的“靈犀”,他把朦朧詩作為自己詩歌創作的開局嘗試,并開辟出自己在詩歌領域的“青紗帳”。我們在《理想與鄉愁》和《人生歸處是田園》中看到的,就是劉明清十二年來的心路歷程:感悟歷史,觀察社會,廣泛讀書,思考人生,每有所得即筆之于文——或是散文,或是詩歌。其中給讀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和堅守。
劉明清解讀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指出陶淵明骨子里深藏著一顆“自由”的靈魂。他以葉廷芳和史鐵生為例,強調藝術創作要徹底擺脫“奴隸的語言”,以真正獨立、自由的思想,來觀察世界、研究問題、反省人生。因為在他看來,“自由心讓你作自己的王”。突破中國古代“官本主義”社會的束縛,保持自我的獨立性,爭取做保持獨立思想、人格的翹楚,成為藝術的主人,成為靈魂與行動的“自由人”。給人以知識的完善、藝術的享受與精神的洗禮,或許這正是劉明清的靈魂所在。
在《人生歸處是田園》中,收有那首與紅遍全球的美國電視劇、與澳大利亞作家漢娜˙肯特依據真實歷史撰寫的懸疑小說、與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的觀劇筆記以及與美國作家喬治·馬丁的長篇小說《冰與火之歌》中臨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族語同名的小詩《凜冬將至》:“凜冬將至,死亡將考驗每條生命”。而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凜冬將至,盡管作者自謙書中只有一些簡單的文字和淺薄的甚至是幼稚的思考,但其實他依然還是期望自己的這些文字和思考,能夠向讀者朋友們發出一點點對理想的微弱呼喚,甚而還可以在社會進步或者日常生活中發揮“重拾理想”的力量。這是在認清所有“清晰事實”、拋卻一切幻想之后,學者對思想力量的堅定信念,更是詩人對生命力量的堅強固守。
詩人的見識。關鍵詞是“懷疑”。劉明清評價樂黛云:她不僅是文學家、詩人,也是一位勇于追究天地精神的哲人。一名激情澎湃的詩人,必然也是一位嚴肅認真的思想者。看得出來,相較于中國文人常見的“我注六經”解讀成論,劉明清更喜歡“六經注我”闡發己見。正是基于這一點,如同《讀書》1979年創刊伊始就響亮地提出了“讀書無禁區”的口號,《理想與鄉愁》的第一篇文章也鮮明地主張:“進步從懷疑開始”。
于是,在《理想與鄉愁》中幾乎沒有當下一般常見的大話空話套話假話特別是那些“絕對正確的廢話”,也看不見為了顯示學術水平而刻意加上的大量引語和繁瑣注釋,更沒有故弄玄虛云山霧罩的的高頭講章,反而處處可以遇上“我”的身影:我的經歷,我的感受,我的挫折,我的進步,我在我行我思我想我情我愿……法國詩人阿·繆塞曾表示:“我的杯子并不大,但我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劉明清的這杯水,可能淺得一眼望到底,也沒有更多的添加物,但它確實是裝在他自己的杯子里的。
作者悲天憫人,在他的心目中,“一枝一葉總關情”。在《理想與鄉愁》中,我們可以聽到作者對出版界諸多重要現象如出版主張、傳播價值、數字版權、書的品位、好書榜、讀書推廣、書評寫作、書香社會、網絡寫作、人文學術出版的泡沫化、味同嚼蠟的經典譯著等的獨家見解;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文化新人、藝術名家、當代官迷、文化憤青、智商稅、勇敢的沉默者、2008北京奧運會、政治婚姻的看客、坑男魁首胡蘭成、沒有門臉的裝修公司小老板、柳傳志的“在商言商”與中國民商階層、金飯碗鐵飯碗泥飯碗沒飯碗、一個人的經濟、智商情商財商、白銀時代的俄羅斯作家、泰戈爾的鳥兒、弗羅斯特的“岔路”、民間疾苦的傾聽者陸游、中國式于連、與國貿對簿公堂的吳祖光、“看穿了”的巴金與曹禺、夢中的親友、值得挽救和不值得挽救的婚姻、林妹妹的眼淚與同情心的濫用、女人愛錢與過度執法等眾生相;可以分享作者對禮法之殤導致社會不平等、壞人必須得到懲罰、歡呼“劫富濟貧”從來都是災難、金錢與幸福、能否以儒家思想安身立命、大變局與圣賢書、奴隸創造歷史與英雄創造歷史、輸得也要帥氣、平等與尊嚴、生命長度與道德高度、可愛可敬的書生氣以及值得贊美的高貴靈魂和值得尊重的真實信仰等重大社會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大千世界,無不收入作者觀察和評點的視野。
劉明清借用《華盛頓郵報》主張的“無驚奇規則”,強調確立普遍價值觀的重要。通過梳理富人與窮人對市場經濟與公有制度、保持現狀與社會改革、金錢作用與力量作用等的不同看法,指出他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往往是相反的。在某種程度上,窮人更愿意“驚奇發生”“奇跡發生”“改天換地”;而富人則更愿意保持現狀,一如既往,“無驚奇發生”。他指出,就推動發展的動力機制而言,我們民族和國家最缺少的,恐怕就是對于一種既定目標的不懈堅持與恒久努力。這種看法中蘊含著革命與守成均為推動社會進步關鍵力量的重要思想,值得人們深思。
在劉明清看來,經過了近代百年的艱難探索,中華民族今天又一次走到了新的歷史轉折點。面對數千年之大變局,中國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進入改革深水期之后,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集中凸現,表面看是傳統體制問題,實質上是我們能否沖破新的思想桎梏。“舊邦新命,命在維新”,為此他強烈呼吁,應該再來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再來一次新的“大掃除”。與此同時,作者也以委內瑞拉任性“改革”、北宋亂發“交子(紙幣)”、元朝自壞鈔法、民國政府法幣改革等慘痛教訓為例,強調制度設計對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渴求進步之心、深化改革之意、思想解放之情,躍然紙上。
詩人的邏輯。關鍵詞是“良心”。書中講述了東西德統一之后發生的一個故事:一位原東德士兵,在“必須執行上級命令,開槍射殺企圖偷越柏林墻的同胞”時,選擇了將“槍口抬高一寸”。在法庭審判中,這個士兵的行為引發了關于主動作惡與被動作惡的熱議。作者以“吹哨人”李文亮醫生被訓誡等事件為例指出,我們在遇到類似的兩難問題時,應該學會區分兩種“作惡”的差別,以良心良知良政作為自己言行的標準。唯有這樣,才能確保今天的“小我”,能夠經得起明天的“大我”的拷問。
基于自己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劉明清保持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清醒,始終堅持三個理念:人是平等的;眾生是平等的;人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卻有可能兼而有之。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信仰真實與可貴。為此,一方面,他從《白鹿原》中看出人性的黑暗與亮光,表示“我相信,人為善不是為了報應,而是求自己心安”。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我們不能對人性抱以過分美妙的幻想,因為袁世凱大總統沒有經得住全國上下一片熱誠“勸進”的考驗,而《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書記也沒有經得住熟讀《萬歷十五年》的高小鳳的考驗。歷史名著與現實生活的鮮明對比,構成一種強烈的反諷。劉明清認為做人要有底線,而大力發展經濟,讓人們富裕起來,使人們活得有尊嚴,才是提高道德底線最有效的途徑。
步入人生的下半場,一些朋友相繼離世。作者的朋友T君,是一名無房無車無錢的窮酸畫家,因失戀失業失望最后默默地告別人世。盡管兩人算不上密友,但是在好幾年的時間里,作者都不能為此釋懷,從T君之死的心痛中解脫出來。
劉明清在書中講到文昕生死十二年的故事,讓人聞之落淚。文昕是詩人顧城的密友,罹患癌癥多年,吃三百片安眠藥自殺未果,而癌癥竟然消失。后因癌癥復發導致全面轉移,她安靜地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告別人世。記載這段傳奇經歷的《生死十二年》,在文昕生前,劉明清抓緊籌劃編輯;在文昕逝世后付梓出版,把她想講給這個世界和她所熱愛的人們的心里話,告訴她所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世人。
劉明清始終保持著對前沿的人文學術思想、科技進步、小說、詩歌與電影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而真正使他最不能置之度外的,則是對于未來的焦慮、懷疑和希望。他說,自己從來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不相信未來會變得更槽,但也不會天真到相信所謂的“前程似錦”之類的預言。為此,盡管他自謙為“識途”而又“畏途”的“老馬”,卻仍然隨時準備響應“詩與遠方”的召喚,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勇敢地走進這個讓人愛恨交集的世界。
劉明清的詩人特色,也反映在《理想與鄉愁》的文風上。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每個人也有做自己夢的權利。于是,就如同意公子(范瀟涵)身著一襲青綠長衫手捧抱枕大話中外藝術史,劉明清以散文抒發自己的詩情,講述自己的夢想。文章的觀點十分鮮明,內容虛實結合,根據論述的需要,或者展開鋪陳或者點到為止。段落都不長,很有節奏感。標題直截了當,文字淺顯易懂。文章篇幅最短的《如何擺脫掉作為“烏合之眾”成員的命運》,只占一個頁碼,全文十八行,約有五百字。最真切的感覺是:作者把讀者當成朋友,把文字當成心靈的呼喚,在人類文明的陽光下,與各位舊雨新知分享自己在讀書思考中的喜怒哀怨。
綠葉扶紅花,雅閣、秋雨為這本書的配圖也頗有特色。隨筆《理想與鄉愁》的封面,是一位戴著眼鏡、長相酷似作者的文人站在小凳子上,準備將掛在枝頭的絲瓜摘下來以供午餐之需,腳旁一只狗狗看守著筐子里的兩個大水蘿卜。這幅圖與左面的書名遙相呼應:作者的“理想”與“鄉愁”就在絲瓜藤下結為了一體。詩集《人生歸處是田園》的封面是三株樹下,那位戴眼鏡的文人坐在長椅上,望著右面空椅子上的三只小鳥,一付若有所思的樣子;而葉廷芳為詩集所寫序言文末的尾花,還是這幅圖,只不過沿縱軸轉動180°——文人從右面望向左面。一里一外兩幅畫互為鏡像,似乎是暗示人們,藝術就是社會生活既真實又不完全一樣的反映。
詩人的理想,大約總是來源于而又寄托于他的鄉愁之中;而詩人的鄉愁,也總會充滿了只屬于他自己的理想——就劉明清而言,他的“人生歸處是田園”。能有“田園”可“歸”,自是幾世修來的福分。讓我們羨慕嫉妒恨吧。(戴時焱:書評人)
- 2023-01-12書寫日常生活的平淡之美——再讀《浮生六記》
- 2023-01-12“勞模”情結在心靈深處開花——評水運憲長篇小說《戴花》
- 2023-01-12鄉村之變如糖入水——讀付秀瑩長篇小說《野望》
- 2023-01-12文化過客的目光與足跡——讀《遙遠的彩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