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承載著文化幾乎所有的信息。黨的二十大提出要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學擔負著不可或缺的歷史責任。厚植文學沃土與建設文化強國息息相關,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的持久力量來自文學沃土的地力,文學生態是不是健康,決定著文化能不能繁榮興盛。
不可否認,當下的文學現狀存在著一些發展中的問題,花樣繁多的炒作掩蓋不了文學的日漸式微,圈子內的熱熱鬧鬧與圈子外的漠不關心形成反差,文學“掉粉”極為普遍,知名文學期刊征訂量在持續下滑,不少文學期刊整日為生計而發愁,一些資深編輯、著名作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之筆到處拉贊助、搞活動,成了不得不為“稻粱謀”的生意人。在諸多問題當中,尤為突出的是公益性文學陣地缺失,文學園地被撂荒,大批文學愛好者發稿難成了一種機構性矛盾,這導致許多有文學情懷的人被關在了文學的大門之外,盡管這扇大門是虛掩的,但憑初學者有限的力量仍然推不開它。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厚植文學沃土,為文學賦能,讓文學的生態得到優化。
只有厚植文學沃土,文學事業才會生生不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萬木蔥蘢才會有參天大樹,大樹由幼苗生長,有名從無名走來。”是的,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基礎。文學也是如此,基層缺少文學園地,文學愛好者就得不到鍛煉成長,攀登文學高峰也就成了空想。處女作即是代表作的例子確實存在,但很多名家是從縣城文化館的內刊起步的,縣市區的文學園地存在,幼苗小苗就會有生長的空間,作家的森林就會郁郁蔥蔥;反之,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窘境遲早會出現。
文化是“養”出來的,哪怕是公認的優秀文化,也面臨著保護與培育的問題,把文化一股腦推向市場、任其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沉浮是不負責任的。文學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社會效益必須放到第一位,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志,要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爭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應該意識到,對文學給予扶持是目光長遠的體現,是強基固本的舉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各級財政普遍不寬裕,但對文學的投入和扶持卻可圈可點,有不少省份將文學獎項作為政府大獎來頒發。在那個被稱為文學黃金時期的年代,公開發行、內部交流的文學期刊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文學真正走進了大眾,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風尚。今天,我們的經濟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對文學的扶持理應更多一些,讓文學變得更體面、更有尊嚴,進而更好地發揮文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厚植文學沃土,“破圈”“跨界”勢在必行。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讓傳統文學閱讀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味地固守是沒有出路的,“破圈”“跨界”是文學擴大影響的必由之路。“破圈”,是內容生產、表現方式、價值結構重塑的改革,在厚植文學沃土中要破題、解題,建立更多的創作與閱讀的鏈接,構建更多的主客體傳播關系。“跨界”是文學與其它藝術相互融合、整合、滲透的過程,通過融合發展,借助新的傳播技術,讓更多精品力作走進大眾視野,主動介入人們生活,是“跨界”的目的所在。“跨界”會讓文學進一步增值,比如《人世間》這部獲獎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在央視熱播后,很多人回過頭來重讀小說,推動了小說的熱銷。厚植文學沃土,就像耕田、起壟和開渠一樣,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文學發展的現狀來精心擘畫,找出路徑,健全機制,把厚植的文章做透、做足。(老 藤)
- 2023-01-29魏晉南北朝《尚書》學的重要問題及影響
- 2023-01-29講究實用的墨子
- 2023-01-29古籍如何兼顧“藏”與“用”
- 2023-01-28文脈源遠 有冊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