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形式還是意蘊,我都希望做一些嘗試,為讀者提供點新的敘事特質。”著名作家徐則臣如此評價小說《虞公山》。就在前段時間,他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獲得第七屆郁達夫小說獎。
小時候,他生活在蘇北農村,放牛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大學時開始夢想成為一名作家。開始寫作后,相繼拿下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將等多個重要獎項。
對他而言,文學這條路,一度走得艱難而又漫長。
從童年到現在,熱氣騰騰的生活體驗給徐則臣帶來了極大的寫作靈感,也促使他塑造出很多與現實聯系緊密的小說人物。對他來說,寫作是一種補償行為,也是一種本能。
放牛娃的夏天
徐則臣出生于蘇北農村,小時候是個地地道道的“放牛娃”。
每逢暑假,放牛幾乎是他雷打不動的工作。鄉村的夏天很寧靜,但中午時氣溫很高,徐則臣會先找個樹蔭瞇一會兒,等到下午兩三點就出去放牛。
他往往會隨手拿上兩個蛇皮袋,趁著牛吃草的功夫順便割草。牛吃飽,草割好,便騎在牛背上晃晃悠悠往家走。那兩袋子青草,就是牛第二天上午的口糧。
聽起來似乎有些枯燥,但對他而言,卻是一段難得的放松時光。
初中一年級,徐則臣開始了寄宿讀書的生活。學業、離家……種種壓力交織,高中他有段時間失眠得厲害,又無處傾訴,便把強烈的孤獨感寫進日記,慢慢攢下厚厚的一大摞。
這成為他寫作的萌芽,大學時代,“當作家”成為他的夢想。大學畢業后,徐則臣成為一名老師,漸漸覺得有些內容教得很吃力,“本科生去教本科,哪怕讀了再多的書,我始終感覺自己缺乏積累”。
他決定繼續深造。2002年,徐則臣成功考研“上岸”,邁入了北京大學的校園,人生軌跡也就此改變。
向往去遠方
在徐則臣的寫作生涯中,“讀研”是很關鍵的一環。
研究生畢業后,徐則臣應聘到一家雜志社,成為一名編輯。彼時,戶口和編制都尚未解決,他拿很低的臨時工資,扣掉租房費用后所剩無幾,日子過得相當拮據。
安排好生活必須的花銷后,他將剩下的錢大部分拿來買書,有時候實在喜歡一本書又沒錢買,他就兩個書店來回跑,同一本書,每個書店多跑幾次就能看完。
幾乎與此同時,他的寫作漸入佳境。在讀研期間,他就曾獲得“春天文學獎”,工作后,稿費也是補貼生活的一個重要來源。
2014年,徐則臣憑借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獎,接著,《如果大雪封門》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2019年,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他憑借長篇小說《北上》,榜上有名。前段時間,第七屆郁達夫小說獎揭曉,徐則臣的《虞公山》獲短篇小說首獎。
他曾寫過很多的文學主題,小火車、飛機、河流……徐則臣說,這些幾乎都源于自己這個鄉村孩子對遠方的向往,“我始終對這個世界的遼闊充滿了想象”。(上官云)
- 2023-02-01在飲食書寫中彰顯人情倫理
- 2023-02-01向著時代、歷史和人性的深處不斷開拓
- 2023-02-01送別楊苡,閱讀她的“碎碎念”百年私人史
- 2023-02-01《灘涂地》:一粒鹽里住著一個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