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無盡之青春,斯宇宙有不落之華,舍青春中華之青年,更誰為歸矣。”1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青春》,立今望昔,仍令今日青年感動。這也是全國青聯委員初雯雯在“2023悅讀越好”青聯讀書社云接力主題活動中的朗讀篇目。“李大釗先生的這首詩里飽含對國家、民族、青年的熱愛。如果他能夠看到如今中國,當代青年傳承革命先烈的志向,把國家建設得富強而偉大,一定會欣慰的吧。”
2023年伊始,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托舉實踐二十三號衛星直沖云霄,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工作者歡呼著‘2023開門紅’,驕傲寫在他們年輕的笑臉上,讓我想起詩人舒婷的《獻給我的同代人》。我想把這首詩分享給大家,一起感受在各自道路上攀登的勇敢和真摯。”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型號副總設計師黃震說。
全國青聯常委王小磊是一名網文作家,他在1月21日(除夕)選擇朗讀的《名家筆下的年夜飯》,回顧了老舍、汪曾祺、冰心、王蒙、陳忠實等名家對年夜飯的記憶。
從1月14日(北方小年)至1月28日(正月初七),全國青聯秘書處、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發起“2023悅讀越好”青聯讀書社云接力主題活動。姚明、丁寧、李梓萌等15位青聯委員,帶領青年回顧年味記憶,在閱讀中感悟成就,在閱讀中錨定未來。
在跨越新春的朗讀聲中,“過年”和“青春”是兩個關鍵詞。這里有年輕人的“過年密碼”,也有新中國第一個春節的樣子,探討“成年人的標配或許還有成長型思維”,還談起“理想”。
讀書聲中過大年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的“奮斗”力量》《過年的儀式感》《年輕人的“過年密碼”》《忘不掉的年味記憶》……在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2023悅讀越好”也貫穿了濃濃的年味兒。
1月15日,南方小年,全國青聯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羅旭朗讀了《過年的儀式感》,“這幾天清晨的地鐵因為提著大包小包年貨回家的人而有了一些熱鬧氣,媽媽和女兒商量著今年得到哪些親戚家拜年,女兒還夸爸爸理的新發型更顯年輕”。
1月22日正逢正月初一,四川省臺籍特邀委員李偉國在《我們一定要回家》中,分享了3個關于春節回家的故事。一個是30歲的新手媽媽,3年來第一次回家;一個是放寒假的大學生,一回家就成了“天選做飯人”;還有一個是請了年假提前回到家鄉的打工人,回憶起與姥姥的祖孫深情。
“對我們臺灣青年而言,‘回家’是最真摯的期盼。”李偉國說。接力李偉國的是來自中國香港的全國青聯港區特邀委員黃芷淵,正月初二,她分享了《忘不掉的年味記憶》,“過去的幾年沒能和親朋相聚的遺憾就讓它過去,此刻便是金”。
王小磊朗讀的《名家筆下的年夜飯》中,作家云集,寫的都是關于過年美食。“我也是一個創作者,就想讀相關行業中前輩的文章。他們的新年印象中有很強烈的時代感,帶給我返璞歸真的感觸。我是山東人,小時候過年,小朋友都是早上五六點起床,然后鄰居家、親戚家都要跑一遍,還要放鞭炮煙花,氣氛就特別強烈”。
青年將志向變為現實
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在《2023動起來!一起聽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體育強國夢》中講道,“體育代表著青春、健康、活力。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體育工作上的具體落實”。
和隋文靜、丁寧、惠若琪等多位體育界代表一樣,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也在閱讀中詮釋青春的奮斗底色。
初雯雯是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現任新疆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會長。作為一個90后姑娘,她還有一個更可愛的頭銜——“河貍公主”。阿勒泰地區生活著一種行蹤隱蔽的珍稀動物——蒙新河貍,比熊貓還要古老和稀有。4年來,通過初雯雯和團隊的努力,這里的河貍由162窩增加到190窩,種群數量增長20%。記者聯系采訪時,初雯雯正在準備為一只河貍做手術。
初雯雯說:“正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有了對于歷史的認知和理解,我們就可以意識到自己正處于一個不可多得的偉大時代。”在她看來,當代青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乘著時代的東風,得以把自己的志向變為現實。
初雯雯團隊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服務于剛剛正式投入使用的“河貍方舟”阿爾泰山野生動物救助中心。這個救助中心,體現了滿滿的青年力量——是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通過互聯網,聯合超過100萬名中國年輕人完成的公益眾籌項目之一。
黃震形容自己是一個“懸崖邊上的追夢人”——“航天在地球之外,你所追求的都是別人沒有干過的事,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中創造自己的作品,追夢。” 舒婷在《獻給我的同代人》中寫道:“為開拓心靈的處女地/走入禁區,也許——/就在那里犧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腳印/給后來者/簽署通行證。”黃震覺得,這正是航天人的寫照,“我們用自己多年的奮斗和付出,為后人蹚出條路”。
黃震所在的團隊,大部分人都是博士,平均年齡35歲。黃震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2010年剛參加工作時就參與了神舟八號任務,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中第一次進行交會對接的型號。現在,團隊正在攻堅的任務,是中國人登上月球的“交通工具”。
“探索創新的航天工作者也好,服務群眾的警察、醫生也好,都像是一次次沖擊珠穆朗瑪峰的攀登者,破除一個一個障礙,甩掉卡在脖子上的手,用中國精神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黃震說。
閱讀伴隨終身成長
雖然河貍可愛,但初雯雯團隊的工作其實是一件枯燥且寂寞的事情,遠離人群、長期和動物為伴。“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是書陪著我和我的同事度過了一段又一段疲乏卻充實的時光,讀書讓我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在進步,這種感覺特別好。”
初雯雯每周會在線直播,與“河貍軍團”(一起做公益的粉絲群體——記者注)的網友們見面聊天,每周她都會留出一天作為讀書專場。“有時候是大家向我推薦,有時候是我向大家推薦,有時候是我念給大家聽,讀書讓我們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也找到了奮斗的價值,成為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王小磊的作品以熱血科幻著稱,尤其暢想未來世界的科技水平,“科幻讓大家產生一種對未來的向往,也許不能直接推進科技發展,但能釋放觀看者的想象力”。在王小磊看來,閱讀除了需要投入精力,更需要與現實發生碰撞,“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是通過閱讀可以‘經歷’更多更豐富的事情,讓一個渺小的人變得不太一樣。當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和內心產生關聯、互相印證,就可能會有一些頓悟。”
除了閱讀專業書籍,黃震從中學開始就是一個推理迷,福爾摩斯系列、阿加莎系列,還有日本的推理小說,是個“標準的本格派”。“我特別喜歡這種嚴密的推導,事實上也鍛煉了我的邏輯思維,以及對框架的整理和重點問題的把握。”黃震還是一個中國古典文學的愛好者:“比如《三國志》《東周列國志》,我們看到的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卻能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是一種思辨。”
就像全國青聯常委、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穎在《成年人的標配或許還有成長型思維》中所說的,“人生沒有終點站,無論是40歲,60歲,還是80歲,學習依然沒有止境。而你學過的每樣東西,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07日 11 版
- 2023-02-03【新春走基層】武都:書香盛宴賀新春 農家書屋年味濃
- 2023-02-06【網絡中國節·元宵】甘肅省新華書店:書香濃郁元宵別樣甜
- 2023-02-07《柏楊版資治通鑒》:人人都可讀可有的枕邊書
- 2023-02-07《不止文靜》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