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發有
作家鐵流的長篇報告文學《靠山》(人民文學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出版)全書約50萬字,展現了1921年到1949年間老百姓前赴后繼踴躍支援前線的生動歷史。這部作品從積累資料、實地調查到最終成稿,前后經歷14年時光。作者收集整理的文字資料多達數千萬字,足跡遍布山東、湖南、湖北、河南、陜西、江蘇等地,對支援前線的當事人及其后輩進行深入采訪,記錄了上百個真實的支前故事,涉及上千人,其中不少史料和事件都是首次披露,為這段歷史留下鮮活記錄。
《靠山》重點描寫沂蒙山人民的支前故事,同時涉及多個革命老區,有整體把握的大視野。作品中很多事件發生在作者故鄉,他從小耳濡目染,又經過幾十年的醞釀與發酵,所以筆墨飽含深情,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歲月的云霧,聚焦勇往直前的千千萬萬支前群眾,再現黨領導人民軍隊攻堅克難的奮斗歷史,深入汲取黨和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歷史經驗。
《靠山》在文體上有兩方面的鮮明特色。其一,以報告文學為底色的跨文體寫作。作者把歷史、報告文學、小說幾種文體的特征融合在一起,既有歷史書寫的特點,又有很強的文學性,給讀者以多重閱讀感受。書中穿插的歷史文獻帶給我們真切的歷史感,就像路標一樣,指引我們重新回到歷史現場。書中配有照片,其中既有當年人民群眾支援前線的原始圖像,也有作者訪問當事人的現場記錄,這些珍貴照片成為文本的有益補充。
作者尊重歷史真實,在整體情境上都是實時實地、真人真事,但在表現人物的思想過程、情感波動時,也運用了不少富于感染力的文學描寫。在走訪當事人及其后代的基礎上,將他們的回憶融入文本,又跟原始文獻相互印證。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合情適度的文學想象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這部表現革命年代的作品接續了紅色經典文學傳統,也進行了新的紀實文學探索。
其二,將鮮活的歷史細節融入革命歷史的洪流當中。《靠山》塑造的是支前群眾巍峨如山的群像,他們有吃苦耐勞、不畏犧牲的共同品質,但每一個個體又都血肉豐滿,有情有義。書中濃墨重彩地刻畫了“沂蒙母親”王換于,她在抗戰時期創辦了戰時托兒所,撫養了八路軍官兵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作品生動記述朱瑞將軍的愛人陳若克犧牲后,王換于將她安葬在自家土地里的細節,還著重寫到糧食短缺時,王換于夫婦把麥種給孩子們吃的場景,其內心的掙扎、糾結令人動容。另一位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特等支前英雄唐和恩,他在支前時攜帶一根竹棍,沿途在上面刻下一串串地名,記錄他從老家萊陽出發,一路艱辛跋涉,跨越數省、總共4000多公里的行程路線。這根竹棍作為一份特殊的革命地圖,成了革命年代的生動見證。
這些精彩片斷讓我們看到當事人的艱難抉擇、生活智慧和英勇壯舉,也讓我們從中得到精神的洗禮與升華。更重要的,作品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將心比心地感受當年革命的艱難,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自覺捍衛勝利的果實。
總體而言,《靠山》在報告文學寫法上有獨到創新,在準確把握當下時代脈搏的基礎上,為我們立體呈現人民群眾支援革命的壯闊歷史,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生動畫卷,也給予我們接續奮斗的精神力量。
- 2023-02-14《好新聞的樣子》出版
- 2023-02-10老街書樓
- 2023-02-10《持燈者》(節選)
- 2023-02-10《涼州十八拍》(節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