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無錫市出臺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表示,對新引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實體書店,經營面積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經認定,無錫將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一次性開辦獎勵。對經營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新開辦的專業特色書店,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對獲評江蘇“最美書店”等的實體書店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

其實,近年不少城市都發布了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而無錫這波不只提出了對書店行業的獎勵,還具體到為單個實體書店啟動前提供50萬元的補貼,這對有意向的書店經營者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也足見當地政府引進優秀實體書店的決心和誠意。
這也很好地回答了“數字時代我們還需要實體書店嗎”,答案自是毋庸置疑的。公眾仍對實體書有需求,一組數據或可參考。2022年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有45.6%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20年上升了2.2個百分點。
不得不承認,新媒體的入侵大大豐富了媒介資源,便捷了知識的獲取渠道。但小到書店于個人,捧起書時,與文字面對面交流的溫度,指尖捻起紙張微妙的觸感和飄在鼻尖的若有似無的油墨香,都是一種治愈和撫慰;大到書店于城市,其特有的文化氣息中和城市的商業化,更是一種城市景觀和文化符號。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也正是各地政府真金白銀扶持其發展的原因所在。
書店對于一個城市、對于城市里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整個行業不景氣也是事實。不久前網紅書店言又幾陷入“關店潮”,之前武漢百草園書店等頗具知名度的實體書店都在2021年結束營業。人們失落惆悵的同時,也在為實體書店的未來擔憂。
書店的核心價值是書,但其對城市和公眾的價值和意義又不止于書。當書店的文化內涵越豐富,所承載的期待價值越高,生存途徑可能就不再單一。換言之,對于書店來說,只賣些大眾普通的書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和需求,早晚會被大浪淘沙。
因此,當書店不只作為商業業態存在,更成為一種文化品牌時,如果要長久生存,其內涵和外延都需要與時俱進。是選擇側重小眾艱澀藏書的專業特色,還是打造“古建+書店”“休閑+書店”“24小時書店”等商業特色,并沒有穩定、標準的模式,書店仍需找準定位不斷摸索。
當然,實體書店的穩定存續仍需公共政策的支持。除了像無錫政府對新引進的書店發放獎勵外,還可給予更多持續性的、落到實處的政策扶持。比如房租、裝修補貼,拓展合作模式,發放針對實體書店的消費券等。
城市與書店,都離不開彼此。書店不斷探索經營模式與經營特色,各地政府提供引進來更要走下去的支持,相輔相依,城市中實體書店的這抹文化傳播之光,才能亮得更久、照得更遠。
- 2023-04-12第十二屆丁玲文學獎在常德頒獎
- 2023-04-12藍皮書顯示:網絡文學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重要內容源頭
- 2023-04-12【書香隴原 重點推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叢書
- 2023-04-12【書香隴原 重點推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