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慶明
我老家位于魯西聊城。明初,由于這里生民涂炭,人煙稀少,官府監護洪洞縣人口大批外遷于此。至今魯西還流傳著“要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由于明初移民帶有屯田性質,故村名中多有“屯”“營”“寨”等字。當然也有以姓氏命名的,我老家所在的村即是如此。我從出生到讀蘭大研究生之前,一直生活在這里。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風。家風有好有壞,有嚴有寬,有諄諄教導,也有潤物無聲,正可謂“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近年來,各地通過群眾參與和講述自己及身邊家風故事,弘揚忠誠厚道、公道正派、實事求是等價值理念,引導黨員干部及其家屬以身作則、嚴以治家、廉潔齊家,讓優秀家風貼近群眾、深入群眾,在全社會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
最近我在甘肅省委黨校參加“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專題培訓班”。班主任王瑋老師講到“高深學問往往來自很簡單的事”“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該做的事,父母不做,孩子一般也不會做”。這讓我想起父親給我上的三堂家庭“微黨課”。父親生于1945年6月,198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2019年任村三隊隊長。父親向來話少,但他的一言一行對我都很有分量。
要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在我印象中,父親沒有求過人。他認為凡事都要靠自己,并反復教育子女要自主自立、自信自強。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記得我6歲那年夏天的一個晚上,父親把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叫到廚屋里。他坐在柴火上,反反復復就說了五個字——人要有志氣。7歲那年,我玩心不改,整天泡在村子的水坑里混日子。有一天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對我很嚴厲地說:“今晚不許吃飯!你不干活,就沒飯吃!”
2001年正月初六這天上午,我準備騎自行車返校學習。當時是大學最后一學期,我有很多事情要完成。剛要出發,就被父親攔下了。他問我提兜里放的是什么禮品?我說不是禮品,是書本,不信你檢查。父親粗看了一下提兜里面,果然沒有禮品,就放我走了。后來我才曉得,父親是擔心我送人禮品解決就業,業沒就成,禮又白送。其實,當時我家能拿得出的禮品就是一兩塊錢一包的點心,沒人會看在眼里,更何況我壓根就沒有送禮的念頭。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22年過去了。從入職民辦到入甘考研,從進校執教到北京趕考,從智庫兼職到政府掛職,再苦再累再難,我都沒有求過人,也沒有靠過關系。要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當然,自主自立又離不開機會公平。
包產到戶了,責任沒有減
包產到戶前,生產隊是組織勞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基本核算單位。生產隊長雖級別最低,但行使的權力卻不小,當然沒點兒本事的人也是當不了的。
1979年父親所在的生產隊因隊長管理不善,打不出多少糧食,導致社員吃不飽飯。考慮到父親不僅具有超強的勞動精神,而且操心、負責,幫人盡心盡力,組織上就讓他臨危受命。父親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隊里的收成情況大為好轉。1984年父親所帶的生產隊也進行了包產到戶,生產隊組織本身還繼續存在,父親還是生產隊長,該開的會、該操的心、該盡的責,一樣都不少。
1997年村里的莊稼地要澆水了。有一位生產隊的社員上了年紀(按輩分我要叫他三爺爺),子女又不在身邊,澆地是一個大問題。父親對家人說,澆地的時候要把三爺爺的情況考慮上。有晚輩不同意,理由是“誰還顧別人,顧好自己就不錯了”。他據理力爭,最終還是給三爺爺把地澆上了。黨員的覺悟、隊長的擔當、鄉親的情義,不是一句空話。
2017年我請北京房山第一人民醫院的陳秀健大夫來家做客。陳大夫是針刀領域的專家,為我導師治過腰疼。父親一直說他“手麻”。我想請陳大夫給他做針刀試試。陳大夫到家還沒落座,父親就把原來同一個生產隊的胳膊疼、腰腿疼的親屬街坊鄰居都叫來了。看著陳大夫給大家針刀治療的場景,仿佛把大家又帶回了那個當年同舟共濟、親如一家的生產隊。
“理”再小,爭的是實干和公道
2008年村里推進新農村建設,宅基地要統一規劃。村上有些做法不妥,有一天,父親找村干部們理論,怒吼道:我也劃(規劃)過宅基地,沒有像你們這樣的,看看你們都成了什么樣子了!村干部們都愣住了,誰也不敢說一句話。
父親到街上買肉,買回來一定會稱一稱。如果短斤缺兩,他保準跑到肉攤上找攤主理論。后來攤主們見到他,都不敢短斤缺兩了。我記得有一次他買粉條,回來一稱還是短斤缺兩。他找攤主理論了半天,對方死活不承認。父親的火更大了。他把自家的稱拿來,讓看兩個稱稱出來的結果是不是一樣。別人覺得這是小事,沒必要大動干戈。但父親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理”再小,也要斗爭得來。
打鐵還得自身硬。父親的斗爭,也包含了自我革命。每次外出,父親都要叮囑我一定要守法奉公。去年年底,我想寫一篇關于我父親的紀實報道。他說:好啊,但千萬不要搞特權。父親知道黨員沒有任何特權。他怕我“走后門”給他報道,讓人家戳脊梁骨。這一方面體現了父親的黨性修養,另一方面實際是多慮了。這都自媒體時代了,更何況黨中央又如此強調良好家風家教的重要性。
父親作為農村黨員,應該說是經過了嚴格的思想淬煉和實踐鍛煉的。他是那一代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的農村黨員的一個縮影。
這就是父親給我上的三堂家庭“微黨課”,也是一名農村黨員的三堂人生觀黨課。父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勞動精神、擔當精神、斗爭精神。
- 2023-05-10葉舟:書寫西部大地上的人間大義
- 2023-05-10《甘肅攝影史略》出版
- 2023-05-10報告文學《我不輸給命運》出版發行
- 2023-05-10【書香隴原 新書推薦】《中國青年》《給年輕人的經濟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