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 夏 瑩 著 人民出版社
《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新華社發
《向恩格斯報捷——〈資本論〉第一卷完成》(油畫) 何孔德 繪 資料圖片
【讀書者說】
一種理論的生命力,不在于其概念系統是否完備周密,而在于其是否準確深刻捕捉到時代精神的精華并予以獨具特色的表達。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一些理論曾經一度輝煌,但由于不能滿足時代需要而最終成為“棄兒”。另有一些理論雖歷時久遠卻依然充滿生機活力,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馬克思主義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人類文明活的靈魂,始終具有引領時代的力量。
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闡釋宣傳,不能滿足于象牙塔里的尋章摘句,不能沉醉于書齋里的玄思冥想,而必須深入到社會實踐深處,緊扣時代脈搏,在思想與時代的雙向互動中來展現其真理的力量。筆者認為,清華大學夏瑩教授的新作《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就是這樣一部佳作,它以極富個性的寫作風格實現了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理論可以是有溫度的
《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是夏瑩教授開創的“趣讀馬克思”系列的第二部,該系列首部作品《青年馬克思是怎樣煉成的?》以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獲得多方好評。本書延續第一部寫作風格,將馬克思的創作歷程與時代境遇融為一體,以生動有趣的命題,深入淺出、活靈活現地呈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肖像。
書中討論的是1845年春到1850年間馬克思所撰寫的重要著作。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告別青澀的思想成長期,開始構筑并逐步完善唯物史觀。
哲學作為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往往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印象,好像只有那些皓首窮經的專家學者才能入其門庭、窺其堂奧。對普通群眾而言,哲學往往呈現的氣象只有四個字:此門不開。此論固有過于絕對之嫌,但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而言,如何讓哲學以可親可敬可感可觸的面貌走向大眾,歷來都是一個難題。
《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迎難而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了富有創新價值的探索。例如在第二章“馬克思的愛情宣言:思想和它的對象”中,作者描述了一幅既輕松又內含張力的場景:“在一個悠閑而溫暖的下午倒上一杯茶,翻至《神圣家族》的某一篇,看看思想的角斗場上,馬克思究竟如何揮舞著現實的利劍去刺穿鮑威爾思辨的神秘面紗。”此描述精妙之處在于,指出馬克思批判思辨哲學的利劍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愛情之劍。正是借助于愛情這一感性活動,馬克思突破了德國思辨哲學中將對象視為自我之異化的圓圈式思維,吹響了新哲學的集結號。“愛情的力量,就在于此,它將我們從超驗的幻想當中拉出來,讓我們發現了自己鮮活而有限的那一面。”作者獨具匠心之處在于,十分敏銳地抓住愛情這一最具感性色彩的活動,并以之為切入點,揭開了思辨哲學的神秘面紗,讓哲學不再以晦澀面目拒人以千里之外,而是散發著活潑潑的生活氣息,讓普通讀者也可以推門而入。
思想可以是鮮活的
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時代。就像恩格斯指出的,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作者深諳這一道理,在論述過程中總是將特定理論置入特定歷史情境中予以整體呈現。
對于習慣于運用理論語言的研究者而言,要實現“整體”呈現,十分困難。因為理論往往是抽象概念的排列組合,呈現的是一個個“橫斷面”或“骨架”,而非有生命力的整體。為此,作者大膽創新,引進戲劇化的敘述方式,以達到整體呈現的效果。這集中體現在關于《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討論中,作者把發生在1848年12月的霧月政變比喻為“萬圣節的假面舞會”,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馬克思則如同一個游走在萬圣節夜晚的游客,觀看著往來人群各自穿著古代先祖的服飾,煞有介事地用著現代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用對已死的歷史的演繹推進著當下的革命。而在這一過程中,復活的,從來不是那個被扮演的幽靈,而是那個扮演者自身試圖完成的革命。”聯想到馬克思自己也曾把霧月政變比喻為歷史的悲喜劇,那么,作者在此讓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以戲劇化的敘述來呈現歷史事件,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寫作方式,我們不妨稱之為哲學戲劇。
當然,如果僅僅借用了戲劇的形式,而在思想上缺少創見,那么該書也只不過是一次形式上的新探索而已,就像馬克思所說的“辭藻勝于內容”,而不是“內容勝于辭藻”。事實是,作者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形式探索的基礎上,以極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出事情的根本所在,即資產階級革命的“表演”性質及其歷史命運——必然走向庸俗的市民生活。此后,人類迎來的將是歷史上最為崇高和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富有力量的敘述:“馬克思預言了一種指向未來的革命。這是一種不同于資產階級所特有的革命:它無須披著古代英雄的外衣,無須借助萬圣節的假面舞會的狂歡,它無須借助于辭藻的華麗,因為這樣的革命原本就有自己無可替代的理想訴求,原本就包含自己無可替代的全部革命的內容,因此它無須訴諸古代英雄的幽靈來提升自己的崇高感,因為它自身革命的內容就包含著這樣一種史無前例的崇高感——是的,還有什么偉大的理想能與全部人類的解放相媲美的崇高呢?”面對這樣的辭藻、這樣的內容、這樣的洞見,我們很難不為之感染、為之動容,這或許就是鮮活思想的力量。
真理的味道可以是甜的
對于《共產黨宣言》的研究和導讀,長久以來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研究的“金鑰匙”,《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用了6章篇幅對此進行了討論。
它通過對《共產黨宣言》出版情況的考察,來展現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革命的風起云涌,其敘述則采取了以經典來闡釋經典的方式,以期起到管中窺豹之效果。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為《共產黨宣言》寫了7版序言,時間從1872年跨越至1893年,文字涵蓋了德文、俄文、英文、波蘭文和意大利文共5種。作者緊緊抓住《共產黨宣言》在歐洲革命運動中所發揮的現實效應,敏銳地揭示出《共產黨宣言》各種譯本與該國革命運動所呈現的關聯性和同步性。通過這7個序言,作者在縱橫兩個維度勾連起19世紀后半葉的歐洲歷史。正如書中所引用的恩格斯在波蘭文序言中的重要論斷那樣,“近來《共產黨宣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測量歐洲大工業發展的一種尺度……根據《共產黨宣言》用某國文字發行的份數,不僅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工人運動的狀況,而且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大工業發展的程度”。作者進而更為堅定地指出:“因為正如恩格斯已經發現的,《共產黨宣言》已經成為了一個尺度,它所衡量的不僅是歐洲的大工業,同時還將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蓬勃發展。”
作為一名當代中國學者,作者不僅具有十分強烈的時代意識,而且具有高度自覺的中國意識。這種意識潛移默化地浸潤在書中各處,就像一杯糖水,任飲一口甜味滿腔,但放眼望去卻看不到糖在何處。書中第13章詳細討論了《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情況,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在此作者同樣采取了一種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比如作者特別選取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名言“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中“幽靈”一詞的譯介史作為切入點,來呈現馬克思主義伴隨中國革命發展而逐漸獲得廣泛關注與普遍認可的過程。從最初的“怪物”到后來的“精靈”再到現在通行的“幽靈”,作者認為最初譯法不脫中國傳統文化中鬼神崇拜的土壤,帶有貶抑色彩,后來則逐漸偏向中性,這不僅彰顯出近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逐步接納,而且反映出《共產黨宣言》在中國所走過的曲折歷程,折射出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從風雨飄搖逐漸走向不斷勝利的歷史趨勢。在此,我們表面看到的是文本分析和概念辨析,實際感受到的則是或暗流涌動或驚濤駭浪的歷史大潮。
馬克思主義可以是可信又可愛的
有學者曾指出:“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此論影響甚大,甚至被一些人引為拒絕哲學乃至理論的理由。
馬克思主義自其誕生之日起始終堅守實踐品格和群眾本位,讓盡可能多的人聽懂、信服、踐行。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重要特質,也是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的職責使命。《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馬克思主義找到了一種富有時代氣息、中國特色、大眾風格的表達方式,并破解了“可愛者不可信”與“可信者不可愛”的兩難困境,從而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可信又可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象。
在第6章中,為闡發新舊唯物主義之間的根本區別,作者以“德國人的櫻桃樹”為題,指出舊唯物主義對事物發展客觀歷史情景的忽視,同時,又以3D眼鏡為喻,反思了既往哲學家在眼前的普通直觀(所謂“現象”)與哲學直觀(所謂“本質”)之間的矛盾,引入了具有三維視角的實踐概念,靈動而恰當地呈現出唯物主義的根本特點。在第13章介紹“共產主義的幽靈”時,作者借用《哈姆雷特》中承載著去世國王意志卻又并非其本體的國王之幽靈,來比喻《共產黨宣言》中那個作為“存在著的非存在物,是可見的不可見者”的共產主義的幽靈,進而揭示出共產主義與其相似物的定義及其區別。此外,該書在敘述和說理中對經典原著中的比喻多有援引,又加入了作者匠心獨具、妙趣橫生的闡發,使一個可親、可近、可信又可愛的馬克思迎面走來。
從《青年馬克思是怎樣煉成的?》到《為什么出發?——馬克思和他的時代》,夏瑩教授所開創的“趣讀馬克思”系列以極具個性風格的通俗表達,摸索出一條讓理論貼近生活、走向大眾的新路徑,這對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啟示意義。其通篇所貫穿和洋溢的時代氣息、中國風格,對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同樣不失為一種有益有效之嘗試。期待“趣讀馬克思”系列勇往直前、再推新作。
(作者:崔居然,系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
- 2023-06-16讓鄉親們有書看、愛看書
- 2023-06-16讀長篇小說《我的喜馬拉雅》:一曲剛柔交織的英雄贊歌
- 2023-06-16《中國音樂大典》出版
- 2023-06-16聚焦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改革 《戶田產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