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泰先生衰年變法,傾最后心血完成了一部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農耕圖》,他用自己切身的經歷,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思索,真實地描寫了中國西北農村一個鄉村小鎮五十余年的歷史變遷,一群農民命運的興衰沉浮。作品豐滿厚重,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寫這部小說的目的,用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將這些歷史往事,按跡攝錄下來,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勾勒成農耕圖,為社會學家提供一份備考的史料。”先生在自序中說“書中很多事、很多場景都是我親眼看見、親身體會、親耳所聞的。”本書“重在史料性”。本書封面上也寫著“歷史流水賬”。其子金雷泉曾問:“你的這《農耕圖》特點是什么?”先生回答說:“真情實話。”
這就充分說明了這本書作為歷史史料是合格的,它不是虛構的,不是獵奇的,不是為了吸引眼球的,不是為了歌頌而歌頌,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它真實地記錄了西北農村五十年的歷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農民的解放,讓廣大農民翻身做主人、過上好日子的初心,也記錄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各種挫折。記錄了改革開放后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指出了在這巨大進步中存在的問題。每個事件每個故事的脈絡和細節都真實自然,震撼人心。它與中國共產黨對這段歷史的總結高度吻合,并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自然會按照先生的愿望成為社會學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部小說也是一幅蘭州附近農村地區的長卷風俗畫。在這幅長長的畫中我們看到了蘭州城里的拉洋車,阿干鎮礦洞里背煤,黃河上筏子客販瓜果,木蘭鎮水煙廠里刨水煙,水磨房里站磨籮面。我們看到了長長的駝隊騾隊馬隊響著鈴鐺絡繹不絕地走過絲綢之路上的這個小鎮,這個小鎮里忙亂的車馬店,忙亂的各個鋪面,熱氣騰騰的棗泥油糕、羊雜碎和驢肉黃酒。我們也看到了解放、土改、斗地主、抗美援朝、合作化農業社這些鼎改和變革,看到了農村掃盲學文化、大搞愛國衛生運動這些場面,看到了農業社初期的成功和興旺,看到了后期的弊端和衰敗,看到大辦食堂、三年饑饉等沉重的畫面。看到了土地承包后農村煥發出的巨大活力,各種鄉鎮企業破土而出,農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等等。我們了解了許多我們不知道或正在慢慢忘卻的東西,同時獲得強烈的藝術享受。
先生在本書自序里首先說:“這部長篇小說,藝術性很弱,重在史料性。”先生太謙虛了,這本書的藝術性一點也不弱,它與其史料性相得益彰。
這部小說除了生動和細致的生活,它還描寫一系列不同凡響的人物,從而具有了不同凡響的藝術價值。
主人公本生是舊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勤勞善良,逆來順受,“有耐力,背手好”,卻有做人的底線,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種人格在本書中達到了最高的集中。
龔布袋龔云父子很有意思,龔布袋名龔春生,“布袋”是指他像布袋佛。他是個大地主,但并沒有為富不仁,他為人和善,有不錯的口碑,算是一個長期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鄉紳,有代表意義。他的兒子卻是“逆子”——背叛了自己階級的革命者。龔布袋受兒子牽連,幾遭牢獄之災,損失了一大筆錢財。兒子龔云解放后做了官。奇異的是,土改時龔布袋意外地偷聽到馬克思主義教育,獲得了頓悟,從此心甘情愿地接受土改,接受改造。并且在改革開放后,對金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守住了做人的本分和原則。而離休干部龔云卻一頭扎進錢眼里,遭到了老父親的鄙視。其原因我想這是因為龔布袋受傳統文化影響既深,又對馬克思主義真信,所以信念堅定。而龔云兩方面根基都淺,都不能扎下根,所以最后成了一片沒有信念的浮云。
田中玉是小說里最獨特的人物,這個人一貫四處鉆營,對身邊只要超過他的人和事無不眼紅妒忌,憤憤不平。他當生產隊長后一舉一動都要顯示他的權勢,以漫罵、羞辱、刁難手下社員為人生最大樂事。他為了保住生產隊長的寶座,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惡心的骯臟的殘酷的權利斗爭。這種人格我們都見過不少,只是沒有田中玉這么集中,這么典型,這么濃重。
這種人格的心理學基礎是什么?文化土壤是什么?社會土壤又是什么?為什么中國的官本位意識在今天仍然歷久不衰,值得深思。
還有韓夫子和馮掐皮這兩個人物,都是被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意識浸透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卻使這兩個人變成了怪胎,韓夫子貌似中庸實際是極端,傳統文化的復雜性以及糟粕顯示在這兩個人身上。
還有不少人也很有意義,這里就不再多說了。以上是我粗淺的一點讀書體會。真正的評論還有待于各位方家。
總之,我認為《農耕圖》是一部傳世之作,很值得一讀,很值得探討。
□茍天曉
- 2023-06-01在冰與火的淬煉中百煉成鋼 ——讀高爾基《童年》有感
- 2023-03-01在丹青中與古人跨時空對話——高校師生參觀“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側記
- 2023-01-29讀者之聲:我的聽書故事
- 2022-12-29一個人的愛情浮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