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詞的靈魂在于愛的能力
——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暢談中國古代詩詞
文匯報記者 柳青
讀者在上海書展現場駐足品賞。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制圖:李潔
2023上海書展第一天,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做客思南文學之家,與讀者們暢談“重讀古詩詞,喚醒生命中的詩意”。就像他在復旦的課堂上從不讓學生感到“老調重彈”的乏味,駱玉明講中國古代詩詞,總能生出新奇的闡釋,讓讀者產生新的認知,仿佛千古詠流傳的詩詞文本,仍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代生活中,詩意的光芒等待著被現實的蕓蕓眾生去發現、去接近。詩人和讀者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因為詩詞,因為這些最富表現力的漢語文本,我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趨向無限遼闊。
陶淵明同樣焦慮“雞娃”,但詩提供了更好的生命空間
讀陶淵明或李白的詩,不要忽視他們誠實流露的“世俗”的一面。駱玉明提醒讀者:“詩不是現實的對立面,詩首先容納了現實,繼而提供了更美好的生命空間。”
比如陶淵明,與世無爭的豁達是他的人格辨識度,但其實他是很焦慮的。他經常在安貧樂道和放棄原則去追求榮華富貴兩個選擇之間糾結,所以他會寫“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這句詩里的“常”字很微妙,詩人不是一時想不開,他時不時就要動搖的。另外,陶淵明也像很多家長一樣,為了兒子學習的事焦頭爛額,他的幾個兒子都不太肯讀書,他就很煩惱,寫了一首《責子》,“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很無奈。還有,最讓他焦慮的是“生死”,他的詩涉及到死亡的內容,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多。
李白在后人的想象中總是意氣飛揚的,杜甫是他的忠實粉絲,寫詩盛贊偶像“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但仔細讀李白的詩會發現,他也很焦慮,因為他對自己很不滿意。
細讀陶淵明和李白,今天的人們有必要認識到,能夠凌駕于世俗的、充滿超越感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名垂青史的詩人,也會在生活中感受著緊張、不安、甚至扭曲,有時候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是顯得猥瑣的。但他們用詩保存了生命的向往,詩為紅塵中的人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命空間,詩承載了生命飛揚超脫的渴望,在詩里,人的狀態是美的。因為詩的存在,當人從詩的結界回到現實,就有了自省的能力。詩的好處,不僅讓詩人,也讓讀詩的人,有能力更多地克服人性的局限。
同時,駱玉明糾正了對于陶淵明的廣泛“誤讀”,他說:“陶淵明從來沒有‘躺平’,他在南山積極地種地!種地是嚴肅的人生追求,是踏實的生命體驗,人在土地上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實性。陶淵明通過種地,表達他的政治態度和人生選擇,他不是消極的人。而‘躺平’是很無趣的,那取消了生命中的可能性,不值得欣賞。”
從魏晉名士到大唐豪杰,中國古詩詞所承載的動人意境絕不是逃避主義的,寫田園詩的陶淵明追求讓生命中的可能性得到最好的實現,他的詩見證了他在人世間從事著積極的創造,而且他的創造是有意義的。杜甫是比陶淵明更為真實親切的詩人,他更具體地寫出了人生的責任和關懷。杜甫人到中年仍郁郁不得志,他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白描了一個低級官吏極度落魄的生活,他路過驪山,遠遠聽到皇室和高門貴族徹夜笙歌,而他寒夜行路,“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冷得手指都僵了。私人生活的巨大不幸還在前面等著他,“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他的孩子在兵荒馬亂里餓死了,何其悲慘。然而即便深陷在這樣暗無天日的個人悲劇中,杜甫想到了比他更痛苦更無助的人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這是對人間有大愛的博大胸懷,也正是因為這份愛的襟懷,讓杜甫寫出了“三吏三別”這些偉大的作品。
駱玉明說,他在中年時讀懂了杜甫,如今年過七十,每每朗讀杜甫作品時,仍會忍不住心酸落淚,在杜詩里,他能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詩詞的靈魂在于愛別人的能力,有能力去愛別人,這樣的人生和這樣的作品,才是充實的。
詩歌平等地等待著每一個生命
現代人在孤獨的、充滿不確定的現代生活中,承受著巨大壓力,因為意識到個體的微不足道,所以會陷入自我質疑。在駱玉明看來,古詩詞中表達的生命哲學,為現代人打開了一大片可以平復心靈的精神空間。
就這一點而言,“月亮”成了中國古詩詞中獨一無二的意象。《春江花月夜》被認為“孤篇蓋全唐”,不僅是因為文辭之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東流水”,詩人張若虛通過這些描寫,同時寫出了宇宙的宏大未知與月亮的親切,在浩瀚無垠的時間和空間中,月亮成為宇宙的使者,月亮讓有限的人間和無限的宇宙產生了關聯,這份心靈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不僅《春江花月夜》是這樣,追溯中國古代的科學文獻,早在漢代就有著作明確標記月亮的光芒來自太陽,在一個農耕社會里,太陽的作用遠遠勝過月亮,但在中國文人的筆下,反復在詩詞里出現的是月亮。“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是宇宙中永恒無限之力與地上短暫生命之間的紐帶,它高掛在天邊,溫柔光芒平等地普照著人間每一個有意義的生命。詩詞也是這樣,它們平等地等待著和蕓蕓眾生的讀者相遇。他用一句看似玩笑的話表達了一個嚴肅的觀點:“面對詩和月亮,馬斯克和馬云掙再多的錢,也不比普通的你更重要。”
每個人都背負著雙重生命,既有個體的選擇,也無法割裂群體的認同。古詩詞是讓現代中國人看清群體生命、理解個體與文化傳統關聯的最好方式,詩詞容納了中國的情感、思維和價值判斷,最重要的是詩詞以最為精致、細膩且豐富的漢語,充滿表現力地表達著中國人對生命的認知。以李商隱的《錦瑟》舉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華”,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晦澀的表達之一,引發過無數的考據和闡釋。但真正要追究的是李商隱的情事嗎?不是的。這句詩超越了具體的男歡女愛,它指向更為廣義的青春、時間和生命,人生無端,華年長逝,這份對于生命迷茫和無常的感悟,凌駕于一時一地一段情。
駱玉明說:“李商隱要寫的是人生如夢,夢中留著刻骨銘心的追憶,美好的東西只屬于回憶,回憶的盡頭是無限悲涼,這和《紅樓夢》的意境是相通的——這是最高級的漢語所表達的中國式生命體驗。”
- 2023-08-18從賣咖啡到自持渠道 連鎖書店的N種盈利路徑
- 2023-08-17在閱讀中探索更好的人生
- 2023-08-162023上海書展開幕 書迷“淘書”逛展樂趣多
- 2023-08-15暑期,讓孩子愛上整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