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創刊號。
《敦煌研究》榮獲首屆“方正電子”杯版式設計優秀作品獎。
《敦煌研究》被評為2021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
《敦煌研究》試刊第一期。
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特刊。
《敦煌研究》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紀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特刊。
《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創刊號。
《敦煌研究》第200期。
作者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敦煌研究》執行主編
本版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趙聲良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敦煌研究院考察調研,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還勉勵我們,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的敦煌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我們要做好敦煌文化的研究與弘揚工作,為回答時代命題、增強文化自信作出應有貢獻。
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
《敦煌研究》創辦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全國的敦煌學研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少大學先后開設敦煌學課程,并成立敦煌學研究小組或研究機構。段文杰先生率領敦煌文物研究所(即今天的敦煌研究院)的廣大研究人員發奮圖強,紛紛撰寫論文,涌現出一大批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敦煌歷史文獻研究等方面的成果。為了盡快地刊布敦煌學研究新成果,并推動全國敦煌學研究的發展,在段文杰先生的倡導和主持下,敦煌文物研究所創辦了《敦煌研究》期刊,于1981年和1982年出版了試刊第一期和第二期(以書代刊),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1983年《敦煌研究》獲得甘肅省期刊登記證,并出版了創刊號。這一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也正式成立了。1986年,《敦煌研究》作為季刊定期公開發行。為適應敦煌學研究迅速發展的需要,從2002年開始,《敦煌研究》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發行,加快了出版周期,增加了刊載文章的數量。到今年8月,《敦煌研究》期刊迎來了總第200期的出版。
40年來,《敦煌研究》共刊出正刊200期、特刊11期,發表論文4000余篇,主要刊發內容涉及敦煌學的所有專業,不僅在世界敦煌學界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推動了敦煌學的發展,而且對中國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文學、語言文字學、藝術史、科技史、文物保護等學科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國內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增強國際話語權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敦煌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必讀期刊,有穩定的高校師生、科研機構學者等讀者群,在海外的學術影響波及亞洲、歐洲及美洲國家,對世界范圍內的敦煌學研究具有引領作用。歷年來入選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和“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榮獲全國優秀社科學術理論期刊獎、首屆中國期刊獎,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雙高期刊之列,被評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全國百強報刊(2015、2017)、2016中國最美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2016—2021年最受歡迎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13、2015、2021)、中文期刊最受海外機構歡迎50強(2015)、中國期刊協會首屆“方正電子”杯封面設計優秀作品獎和版式設計優秀作品獎(2021)、甘肅省品牌期刊、首屆甘肅省十佳社科期刊等。2021年榮獲中國出版界最高獎“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堅守初心 開拓進取
《敦煌研究》創辦之初,主編段文杰先生就提出:“把《敦煌研究》期刊作為敦煌研究和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的學術園地,本著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敦煌研究的繁榮和發展。”40年來,《敦煌研究》期刊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促進世界范圍內的敦煌學發展為宗旨,站在敦煌學及相關學科的前沿,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刊發國內外敦煌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新信息。《敦煌研究》所刊發的論文反映了敦煌學研究前沿理論和研究動向,堅持學科優勢和特色,刊發的論文不僅涵蓋了敦煌學范圍內的各學科,還擴展到了與敦煌學相關的領域,如中外文化交流史、民族學、絲綢之路、簡牘學、藏學等研究領域,不斷提升期刊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為敦煌學的發展及敦煌石窟等文化遺產地的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理論支撐。
注重辦刊質量,堅持期刊特色,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方向。40年來,《敦煌研究》期刊逐漸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常設欄目,如石窟考古與藝術、敦煌史地、敦煌文獻、敦煌語言文學、文化遺產保護等。其中如固定特色欄目“石窟考古與藝術”刊發論文研究對象除敦煌石窟外,還包括中外石窟考古與藝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全國各地的石窟寺和佛教造像,為石窟寺研究、絲綢之路考古與藝術搭建了良好的學術平臺。此外,根據學術發展的趨勢和來稿的情況,不定期開設一些專門研究的欄目,如簡牘研究、東西文化交流、民族與宗教、河西史地等。
隨著學術的發展,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與敦煌學相關的絲綢之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石窟考古、佛教考古、中國藝術史等學科,都可以從敦煌文化中展開。幾十年來,《敦煌研究》不斷擴展范圍,刊發了大量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從而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同時,也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代民族宗教文化史、佛教石窟藝術與考古、東方藝術史等研究領域拓展渠道,促進相關學科的研究。此外,以敦煌學研究為主導,重視石窟考古與藝術,兼顧“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河西史地、簡牘研究、敦煌學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最新研究成果,刊布客觀、科學、優質的研究成果。實時關注國際敦煌學研究動態,追蹤學術研討會,關注敦煌學、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及相關學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情況,尤其是重點及重大項目。《敦煌研究》重視定向約稿并加大約稿力度,關注優秀中青年學者,特約刊發國內外有影響力學者的最新成果。
文物保護科技是改革開放之后發展較快的學科。隨著現代科技引入文物保護領域,傳統的文物保護技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敦煌研究院在國際合作交流中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在以石窟文物為中心的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為了及時刊布這些成果,《敦煌研究》期刊最初設立“石窟保護”專欄,后來又適時推出“保護研究專號”,刊發一系列保護科技的論文成果,涉及到壁畫病害的治理與研究、壁畫顏料分析、土遺址保護技術、環境氣候對文物的影響、保護材料的分析研究、數字化科技等。21世紀以來,“石窟保護”欄目逐漸成為文物保護科學領域中備受關注的內容。近20年來,又增加了對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文物保護與利用等問題的研究。國內外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的持續刊布,使《敦煌研究》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技領域的重要參考。在敦煌研究院數十年文物保護科技發展的雄厚基礎上,2022年,我們成功創辦了敦煌研究院第二份院刊《石窟與土遺址研究》,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外石窟與土遺址文物保護及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敦煌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國外學者的研究對我們有重要參考價值。從20世紀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就通過對外展覽、學術會議等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國際交流活動。《敦煌研究》也利用相關條件,不斷向海外學者約稿,把國外的敦煌學成果介紹過來。進入21世紀以來,更加強了刊發外國學者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推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擴大了《敦煌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為把握交流敦煌學、絲綢之路最新的研究資訊,探討敦煌研究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進一步優化辦刊理念、方法和措施,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敦煌研究》依托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經費,自2016年以來,每年度召開一次“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圍繞《敦煌研究》發展的困難與機遇、辦刊措施、敦煌學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內容、期刊審稿與編輯校對、敦煌相關圖書的出版等主題展開討論,提出許多前瞻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創新形式 擴大傳播
《敦煌研究》在提高學術質量的同時,不斷改進印刷裝幀的質量,使之更具有藝術性。以全彩數碼印刷、圖文混排結合的形式,極大地方便了讀者閱讀,提高了文章的直觀性。封面設計以敦煌藝術元素為核心,選用敦煌藝術精品作為主題圖案,整體設計典雅、大方,凸顯敦煌藝術文化的底蘊和特色。同時,根據期刊編委和專家的意見,不斷改進版式,提升閱讀舒適度,使刊物的學術性和藝術性相統一。
《敦煌研究》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加強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先后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知網、人大復印資料室、萬方數據、超星、龍源期刊網、重慶維普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發布敦煌學新成果,并通過建設《敦煌研究》門戶網站、敦煌研究院官網《敦煌研究》欄目、微信公眾號等即時反映出刊情況和最新學術信息。每月推出部分有特色的學術論文,擴大社會影響力。
與中國知網合作,開展英文數字化出版業務,向國際學術界推送敦煌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我國敦煌學和文物保護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擴大了《敦煌研究》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
質量第一 人才為本
敦煌學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作為《敦煌研究》期刊的編輯人員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科研背景,具備較高的科研洞察力和學術敏感力。為此,《敦煌研究》多年來把堅持打造一支業務水平過硬、高學歷的學者型編輯團隊作為辦刊工作的重要任務,保證期刊的學術水平和編校質量。大部分編輯人員在做好編輯出版工作的同時,都能堅持學術研究。編輯人員或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并能夠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著作,有的論著還榮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編輯人員積極參加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學術考察活動,提高專業學術素養,加強了同專家學者的交流聯系。
此外,我們還加強了對編輯技能的培訓,使編輯人員對國家有關編輯出版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有深入的認識,不斷提高編校水平,從而提升刊物的編校質量和學術質量。
《敦煌研究》還依托專家學者,組建了高水平的審稿專家隊伍。除了編輯委員會委員之外,還專門聘請敦煌學界各相關專業的著名專家組成特邀審稿專家,使每一相關學科都有相應的頂尖學者審稿,嚴格把關,保證選用稿件的學術質量和學術水平。作者投稿經過編輯初審、復審、專家外審、終審的“四審”過程,層層把關和篩選。嚴格堅持匿名審稿制度,所有用稿必須經專家審稿通過,從根本上保證了期刊所刊論文的學術質量。責任編輯依據有關規定的規范進行至少四次校對,把差錯降到最低限度。
牢記囑托 努力奮進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敦煌研究院樹“典范”、建“高地”,我們加強了對敦煌石窟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和文化遺產、出土文獻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等研究領域的持續關注,重視新材料刊布與原創性研究成果的刊發。近年來,《敦煌研究》開設了“敦煌論壇”會議論文選刊、東西文化交流、敦煌學學科體系建設等重要專題專欄,從敦煌研究院每年舉辦“敦煌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所發表的論文中,選擇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等方面的論文,體現“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的成果,通過《敦煌研究》期刊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
40年來,《敦煌研究》期刊伴隨著中國敦煌學的復興與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道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與當前敦煌學發展的需要以及廣大讀者的期望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敦煌研究》期刊將承擔起時代的使命,發揮敦煌學本身的特點,推動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敦煌學學科體系建設,以學術研究推動世界范圍內的敦煌學發展,始終保持在敦煌學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利用期刊平臺,增進國際間文化合作與交流,提升中國學者的話語權,在世界范圍內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積極貢獻。
- 2023-08-21“其神俊逸,其勢矯健”——王維筆下的涼州、居延及陽關
- 2023-08-21為人民衛士塑像
- 2023-08-21中國敦煌學領域首本學術期刊《敦煌研究》創刊四十載:影響波及亞歐美
- 2023-08-21第三屆讀客科幻文學獎揭曉 齊然等3位作者奪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