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 視覺中心供圖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蜀道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而蜀道的歷史遠不止于此,它既是連接川陜兩地的交通大動脈,又是數千年歷史在中華大地上留下的一條條印痕,吸引著后人訪古尋蹤。日前,蜀道保護利用座談會在四川省廣元市召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要將蜀道考古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蜀道保護利用工作,籌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蜀道,一般指從古代關中地區通往蜀地的道路,包括從關中通往漢中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從漢中通往蜀中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它穿越了秦嶺、大巴山,溝通了關中平原、漢中盆地、成都平原等地理板塊,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由成都出川,或由西安入川,這些蜿蜒在山水之間的古道都是必經之路。
對于三國而言,蜀道的意義更為深遠。蜀漢政權立足于巴蜀之地,卻以“王業不偏安”的志向,始終懷著“興復漢室”“還帝故都”的夢想,眾多三國英豪馳騁于蜀道之上。歷史在這里上演了一幕幕悲喜,也留下了眾多文化遺存,供我們今人發懷古之幽思。
我們就從蜀漢故都成都出發,沿金牛道北上而行。在距離成都不遠的廣漢市市中心,即有漢代雒城遺址。雒城曾在漢末劉焉時為益州州治,劉焉之子劉璋主政后,不聽群臣勸阻,邀請劉備自荊州入川相助,不久劉備調轉兵戈,圖謀益州,一路攻到了雒城之下。在雒城,劉備受到劉璋軍頑強的抵抗,劉備的重要謀士龐統也在圍城中中箭身亡。通過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目前已發現雒城城垣遺址,以及銘文磚、繩紋筒瓦、云紋瓦當、五銖錢等器物。
由此向北至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就能看到龐統祠墓,現存祠墓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乾隆、嘉慶年間增修。祠內有一座龍鳳二師殿,塑有諸葛亮、龐統二人談論軍國大事的場景,“臥龍”“鳳雛”于此同框,不禁讓人遙想,若是龐統沒有英年早逝,此后的三國歷史是否會改寫。
德陽向北是綿陽,綿陽在漢末三國時名為涪城。城東有一座富樂山。據南宋《方輿勝覽》記載,劉備初入蜀地,劉璋就是在這里設宴席來為他接風。劉備酒過三巡,站在山上一覽蜀中形勝,不禁感嘆:“富哉!今日之樂乎!”富樂山因之得名。在綿陽城西,則有一座西山,此處埋葬著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蔣琬。在城中綿陽科技館前,還存有平陽府君闕,該闕雙闕連同子母闕皆全,上刻有力士像及浮雕人物、車馬、狩獵等圖,是漢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從綿陽繼續延金牛道北行,就來到了以劍門關為中心的劍門蜀道。今年以來備受游客青睞的翠云廊就在這里。它綿延300余里,有著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長、數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這一萬多株古柏在群山之間組成了一條綠色長廊,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珍貴標本。據傳,翠云廊的形成,就是三國名將張飛在擔任巴西太守時令士兵沿驛道種樹而開始的,民間還有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傳說。如今翠云廊中還有不少柏樹,是以張飛、魏延、黃忠等蜀漢人物命名的。
距離翠云廊不遠就是被李白感嘆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了。劍門關位于龍門山脈的支脈劍門山之間,劍門山全長70多公里,最高峰海拔約1200米。山脈其中有一處出現斷裂,由72座像劍一般矗立的山峰組成。兩山之間出現寬約20米的豁口,其狀如門,故曰劍門。劍門關的前身是劍閣,諸葛亮為相時,在此“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于豁口處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是為劍閣設關之始。劍閣所處的隘口北高南低,北坡十分陡峭,南坡則相對平緩,因此守城方據于關上可居高臨下阻擊敵人,而攻城者卻需要攀登峭壁再攻城,且沒有展開兵力的空間,難度可想而知。
劍閣建成后,長期作為蜀漢北伐的糧草運輸中轉之地,它第一次作為防御工事的實踐,就是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蜀漢大將軍姜維以三萬之兵憑險固守,硬是在這里擋住了鐘會的十萬大軍。鐘會久攻不克,甚至已經萌生了退兵的念頭,若非鄧艾出其不意地偷渡陰平小路,繞過了劍閣,此役勝負還真不好說。
當地民眾為紀念姜維,在劍門關內建有姜維衣冠冢。更為神奇的是,在劍門關樓西側的峭壁上,有一處山石酷似一尊巨大的人臉肖像,當地傳說,這就是姜維死后魂歸劍門關所化而成,永遠守衛著這里。
劍閣向北,嘉陵江畔,有一座昭化古城,此地在漢末三國有兩個名字。初名葭萌,劉備入川,就是被劉璋安置在了這里,而后劉備以此為根據地,徐圖南下,才有了益州之地。《三國演義》里張飛夜戰馬超的武戲就是發生在葭萌關下。劉備平定益州后,認為葭萌是自己的福地,遂更其名為漢壽,取“漢祚永壽”之意。
如今的昭化古城主體已經是明清的城墻和屋舍,但城內古樸寧靜,并保留著漢代的城垣。蔣琬死后,蜀漢“四相”之一的費祎開府于漢壽。公元253年,費祎在歲首大會上被魏國降將郭脩刺殺,這是三國歷史的一個懸案,刺客的幕后指使者是誰,至今依然爭論不休。但費祎之死成為三國后期的一個轉折點,蜀漢主戰派上臺,重啟大規模北伐,才有了后來姜維的“九伐中原”。如今昭化古城臨清門外存有費祎祠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允禮送七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時路過昭化,曾拜謁費祎墓,題寫“深謀卓識”匾,對費祎有很高評價。
三國故事多以傳說而非信史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因此許多未能史書留名的三國人物也會留下一些“遺跡”。距離昭化古城5公里的曲回壩有一座鮑三娘墓。在民間傳說與地方志中,鮑三娘是關羽之子關索之妻,兩人為抵御魏軍,戰死在昭化。如今云南還有一種儺戲叫關索戲,也是由這位虛構的關羽之子而來。1914年,鮑三娘墓曾為法國人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盜掘,盜掘引發了周圍村民的圍觀和騷動。這一幕被相機拍下,留存至今。
自昭化北上,過廣元,即進入陜西漢中地界,又是一座關隘攔住去路,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陽平關。陽平關是漢中盆地的西大門,在漢末三國,它被張魯、曹操、劉備等勢力反復爭奪,從歷次戰事來看,陽平關的得失幾乎就等于漢中的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進占陽平關以南的定軍山,誘引守將夏侯淵出關搶山,這一招絕妙的反客為主之計,造就了定軍山下黃忠力斬夏侯淵的輝煌戰績。后來曹操放棄了陽平關,從而也放棄了漢中之地。漢中的獲得對劉備來說不僅有軍事戰略價值,還有正統性的意義。昔日劉邦就是憑借漢中之地反攻關中,開創了漢家天下。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劉備來到了漢水之濱,想念著先祖的偉業,又怎能不壯志滿懷呢?
如今,陽平關與定軍山依然遙遙相對,彼此對望,將昔日的金戈鐵馬凝固在蒼山翠柏之間。從陽平關向東,即是武侯祠,而在定軍山北麓,即是武侯墓。諸葛亮從公元227年北駐漢中以后,就再也沒有回過成都。他以此為基地,先后5次出師北伐,穿行于秦嶺之間的棧道與險灘之間,卻一次次地帶著遺憾與嘆息回師。
褒斜道北口的五丈原,是諸葛亮一生離故都長安最近的地方。這里已經是蜀道的盡頭,跨過眼前的渭河,就是八百里秦川。諸葛亮走完了蜀道,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公元234年的秋天,他在五丈原的軍中逝去。
如今,隨著西成高鐵的開通,從漢中到西安只一個多小時。便捷的交通方式讓蜀道不再“難于上青天”,而蜀道上的那些悠悠往事,已成為這個民族永恒的記憶,如漢水一般涓流不息。
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09-13追隨時光感受千年遺跡之美
- 2023-09-11漫步南郭寺
- 2023-09-06記憶里的鄉味“十碗席”
- 2023-09-05朝圣之旅 尋夢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