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譯作者的任務”——海外翻譯家與中國作家對談活動日前在SKP書店舉辦,荷蘭籍翻譯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烏克蘭籍翻譯家卡佳(Kateryna Danylova)與中國作家曹文軒、徐則臣、文珍共同參加。
本次活動由《十月》雜志主辦,是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暨《十月》雜志創刊45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配合2023年北京文化論壇“傳承優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年度主題,以文學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推動當代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去”。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譯作者的任務”——海外翻譯家與中國作家對談活動日前在SKP書店舉辦。南天賜攝
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道路上,有一大批優秀的海外翻譯家正在努力勞作。正是通過他們的譯介工作,中國當代文學才得以更好地被世界認識和了解,向全球各地的讀者呈現出立體而豐富的形象。可以說,海外翻譯家們與中國當代作家們一起,共同創造和呈現了“中國當代文學”,讓文學到達“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譯作者的任務”。
參與本次對談活動的荷蘭籍翻譯家施露表示,當自己把一部中文作品翻譯成荷蘭語時,首先是希望荷蘭的讀者、她自己的親戚朋友也可以看得懂,這讓她覺得有意義。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她認為,最難翻譯的是不同文化中的獨特元素,對于譯者來說要重新造一個便于異國讀者理解的概念,這是一種創意性的工作。她與自己翻譯的當代中國作家保持著聯絡,有時會向被翻譯的作家提出問題,以求更好地翻譯、理解作品。
作家曹文軒表示,翻譯家是思想和知識的偉大“解放者”。通過翻譯工作,如今不同國家的大量經典,已然成為全世界共同擁有的經典。雖然不同的文明之間有互相較難理解的語境,但會有一種大家共同認定的基本的文學標準。“我們需要打開大門,歡迎外國朋友進來,讓我們被不同的文明更好地理解,讓中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烏克蘭籍翻譯家卡佳表示,沒有作家就沒有翻譯,也就沒有譯者。卡佳當日介紹了自己關注的中國文學作品,如楊絳的《我們仨》、張莉主編的中國女性文學作品選《暮色與跳舞熊》等。
作家徐則臣認為,譯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再造了一個世界。他以中國晚清翻譯家林紓為例,盡管林紓不懂外文,采用的是重新整合的翻譯方法,但魯迅、郁達夫等小說家其實都受惠于林紓的翻譯,在這個意義上翻譯者就是一個創造者。翻譯的過程可能會丟掉一部分,但同時也會加一部分東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的那部分其實是譯者基于自己的母語所做的創造性的完善。
作家文珍同時也是本場活動的客串主持。她在對談中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認為翻譯者其實扮演了一個騎士的角色,作家的思想和成果就像被自己的母語困住的公主,它在一個城堡里面,等待著翻譯者像騎士一樣解開母語的束縛,把文學和文明解救出來。(完)
- 2023-09-19《茶經》:人在草木中,焉能不知茶(子曰詩云)
- 2023-09-192023書香天津·青少年讀書節經典誦讀分享會舉行
- 2023-09-19《埃及博物館珍寶圖鑒》:領略古埃及文明之美
- 2023-09-19《中國戲七講》:解碼“最中國”的抒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