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6年八月,蘇軾度過了他人生中的第40個中秋。
那一年的中秋,月亮很圓,像一面立體的明鏡懸掛在浩瀚的天體之上。對于天性浪漫瀟灑的蘇軾來說,中秋月圓之夜,美食不能少,美酒不能少,文朋詩友更不能少。那天晚上,蘇軾與親朋好友歡飲達(dá)旦,豪邁又憂傷。幻想中的瓊樓玉宇與現(xiàn)實中的朱閣綺戶交織在他的眼前。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群山披上了白紗,樹木沐浴在牛乳之中,大地呈現(xiàn)出靜穆之美。只是圓月不解人意,像歡快的孩童,轉(zhuǎn)朱閣,低綺戶,讓詩人徹夜無眠。半醉半醒的蘇軾,或者是亦醉亦醒的蘇軾,懷著無比復(fù)雜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那時,蘇軾在密州,是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貶謫至此的。遭受貶謫后的蘇軾,因為有儒、釋、道三家思想打底,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中,他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觀,故而其人生態(tài)度不同尋常。憂傷之中含通達(dá),通達(dá)之中有超然。肉體凡胎的蘇軾,與佛系的蘇軾和仙氣飄飄的蘇軾合而為一,成了一個另類的文化符號,活躍在中華藝術(shù)的寶庫里。
此前一年,也就是1075年,在密州,他壯懷激烈,意氣風(fēng)發(fā),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狩獵活動,惹得全城百姓傾城而出。那一天,他的心情很好,他的氣概他的行為,猶如馳騁沙場的武將,大有當(dāng)年孫郎射虎的風(fēng)范。酒酣胸張之后,他揮筆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其中就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壯語。
猛虎要殺,天狼須射,只是,這樣的宏偉抱負(fù),于他而言,只能是一個夢想。夢醒后的蘇軾,又一次回到被貶謫的現(xiàn)實中來。所以,在1076年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懷著復(fù)雜難名的心情,同朋友們飲酒賞月傷離別。這一年,他的弟弟蘇轍在齊州為官,兄弟二人已有七年未曾見面。兄弟間的離別,仕途上的失意,讓他陷入痛苦之中:一方面,消極遁世,想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另一方面,寬慰自己,不應(yīng)有恨,悲歡離合,自古難全,只要所念之人健康長久,即便相隔千里,也會同沐一輪明月。
第二年,兄弟二人終于相見,并且一起在徐州過了中秋。蘇軾為此寫了一首《陽關(guān)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暮云,清寒,玉盤高掛,在詩人心中卻非好夜。蘇轍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詞中雖有美好回憶,亦有高朋滿座,美酒笙簫,但難敵離別與憂愁。兄弟兩人在離別七年之后的月圓之夜相聚,彼此詩文唱和,面對人生中的聚少離多,他們都是分外傷感。無論蘇軾的《陽關(guān)曲》,還是蘇轍的《水調(diào)歌頭》,都在表達(dá)一種“明月明日何處看”的憂傷。月圓人不圓,月圓終究是殘缺。
1078年,是蘇軾在徐州為官的第二年,這一年中秋,他卻病倒了。病中對月感懷,更加思念弟弟,于是寫下三首五言詩。溶溶月光之中,想起去年中秋與弟弟同在徐州觀月,如今卻天各一方,“回顧坐上人,聚散如流萍”。灑脫達(dá)觀的蘇軾,面對親人離散,也是這般脆弱傷感。所謂人生豪邁,終究是抵不住兄弟別離之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寄托了相思的月,這象征著團(tuán)圓的月,從古到今,一直就都在撕扯著你我感傷易碎的心。灑脫豪邁的蘇軾,在兄弟聚散上也是如此多愁善感,何況你我。
是不是因為我們太過在乎,故而面對明月如此多愁善感?照亮過蘇軾的明月,現(xiàn)在依然照亮著我們;憂傷過蘇軾的明月,也依然會憂傷我們。從杜甫感慨“月是故鄉(xiāng)明”,到鄧麗君歌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在我們心中的分量一直沒有變。變了的,只是大家對感情的態(tài)度。
1079年,蘇軾被卷入“烏臺詩案”,經(jīng)歷了生死考驗,同年被貶黃州。在黃州,蘇軾生死突圍,涅槃再生,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赤壁”系列詩文。這些詩文,無論文學(xué)性還是思想性,都是震古爍今,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豁達(dá)大度灑脫樂觀的蘇軾。
可是,在這一時期寫中秋的幾首詩詞中,只要一涉及兄弟離別,依然是多愁善感。“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起舞徘徊風(fēng)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在感受蘇軾悲傷情感的同時,我們也分外清晰地感受到了他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就像我們無法忘記他的豪放灑脫一樣,我們同樣忘不掉他的天真爛漫真性情。天真爛漫真性情,是蘇軾懸掛在我們心中的一面明鏡。
- 2023-10-07麥田里
- 2023-10-07王朝遺夢:秦直道
- 2023-09-26喜迎國慶
- 2023-09-25揮翰茶韻世味年——參加高存弟先生贈書儀式暨書法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