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史記——我讀過的十座城市》 楊早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當下研究城市歷史的書很多,它們多以一個“重點”城市為目標,縱向挖掘、橫向比較,于是一座城市某個時期出過某某人、有過某某事便被交代得一清二楚,若能向上聯(lián)系到整個國家與時代之形勢,則更妙了。眼前這本不到300頁的小書《城史記——我讀過的十座城市》,要怎樣寫才能裝下十座城市?城市書寫和歷史書寫要怎樣有機結(jié)合,才能撐起“城史”這個大名字?
讀罷方悟,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已在副題中給出:“我讀”。
《城史記》所選擇的十座城市是富順、成都、廣州、北京、天津、高郵、南京、上海、西安、合肥。只看名單便能感到一絲突兀:富順和高郵,無論從所謂“歷史地位”還是“行政區(qū)劃”,都無法和其他八座城市并列在一起。但對于作者來說,富順與高郵卻重要到不得不寫的地步。為何?我想,除了作者或有意將筆墨伸向大城市外的“縣城”之外,關鍵還在于,“我”從作為故鄉(xiāng)的富順、作為原籍的高郵中“讀”出的內(nèi)容,是相比讀任何城市之所獲都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的。
這透露出《城史記》的一種書寫原則。事實上,這十座城市都是與作者發(fā)生過“聯(lián)系”的,重點在于“我”的介入。沒有這一介入,就像只翻檢著幾本城市宣傳手冊、幾張景點照片,哪怕幾部學術專著,看待一座城市也只能如讀一本書的情節(jié)概要或?qū)ёx鑒賞,那是抽離了所有生動細節(jié)、氛圍與可能性的“標本”。自然,對研究來說,標本是重要的,但《城史記》要做的,卻是如何讓標本重新活起來,回到自然中去——這就需要“我”親自來到自然當中。于是,在對一座座城市的漫游與觀覽之下,富順“劃甘蔗”的刺激、成都人吵架方式的精妙、上海少婦搭訕陌生男子的緣由……都被作者記錄下來。
很難想象這些細節(jié)會出現(xiàn)在哪本城市研究的書中,但在這些非親身介入而不可得的細節(jié)里,卻包含著一座城市的性格與文化氛圍。而哪些細節(jié)能夠以小見大,哪些故事能夠見微知著,考驗的就是作者“讀”城的本領。如作者序中所言,“閱讀一座城市”與“住在/旅經(jīng)一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閱讀,既需要與城市的接觸了解,又需要與其保持一定距離;既需要對城市的現(xiàn)狀有所體認,又要對城市的過去有所把握。
由此,《城史記》突破了單純的“我手寫我眼”,升華為一種“我”“城”“史”三者的互動。于是在作者閱讀、漫游一座座城市的過程中,“歷史感”產(chǎn)生了,歷史感不僅指向?qū)Τ鞘羞^去歷史掌故的考究,還包涉對當下城市變化、生活氛圍的觀察。唯如此,作者方能從所住的天津利德順大飯店,追索到一位叫胡佛的美國青年(自然他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在此“火中救出民國總理女兒”的傳奇歷史;方能從長安令人目眩的輝煌歷史中,回望當下西安城市的劇變,發(fā)出心緒復雜的感慨。
與這一歷史感相對應,《城史記》中充滿的是一種“舉重若輕”又“舉輕若重”的書寫風格。1912年在北京發(fā)生的“同盟會改組大會風波”,本是一場驚險的政治事件,但作者關注的卻是為維持秩序而在盛暑時節(jié)大談五六個小時的孫中山,且打趣道:“所以該廣東人和湖南人當領袖,至少比別地的人耐熱些。”實際上,無論輕重,作者想要做的,是挖掘被主流話語壓抑、被我們所忽視的“角落”與“側(cè)面”——或許,那里隱藏的正是那份歷史與城市的“靈韻”。
- 2023-10-08廣州有很多面 跟著文學一起來漫游
- 2023-10-09讀《印篆里的中國》:漫牽方寸度金針
- 2023-10-08如何讀懂“離諾獎最近的中國女作家”?
- 2023-10-08喬葉《寶水》:中國農(nóng)村的轉(zhuǎn)型與新書寫